四川科技館歷經200天修繕完成 預計月中交付

修繕完成的四川科技館
1月6日,四川科技館歷經200天的修繕完成,將於本月中交付。在天府廣場后側,記者看到了這座幾經改造、擴建,形象已深深刻印進每一位成都市民腦海的四川科技館。
修舊如舊
牆磚重新開模定制嚴格還原拼貼
“國慶節來的時候看到外牆是藍色架子包裹著的,當時應該是在修繕,如今,架子拆了,但從外面好像看不出什麼變化。”市民張女士略帶疑惑地說道。現場的採訪中,帶有這樣疑惑的市民不在少數。
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川科技館在延續成都歷史文脈、保留建筑立面歷史痕跡及標志性建筑造型的基礎上,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
“四川科技館歷經半個多世紀,因日晒雨淋和地震的侵害,很多瓷磚空鼓、剝落,檐口漏水,存在安全隱患,維修勢在必行。”負責此次修繕工作的成都建工裝飾公司項目經理滿宏明介紹,修繕前對建筑外牆做了一次“大體檢”,對外立面15000平方米進行了拍照,留存影像資料的同時也便於后期對照修復。
“保護性修繕主要對主樓外牆飾面、檐口飾面、女兒牆、壁柱、門廊立柱、室外台階及基座以及燈光等進行維修改造。”滿宏明介紹,為最大程度保持其歷史風貌,本次修繕採用與原有牆面材質、色彩、尺寸相同的材料,力求保護文化、守護歷史。
“15000平方米的535158塊瓷磚分為深、棕、淺三個顏色,三個顏色拼花均採用的是多年不用的絲網印花工藝,我們聯系了當年的瓷磚廠,重新開模,專門定制,嚴格對照還原拼貼。”跟著滿宏明一道,記者看到了分布不均、沒有規律但看起來靈動的牆面,如今四川科技館東南西北的四面牆,均是古朴典雅、干淨整潔的景象。
此外,科技館主樓以前採用水泥砂漿鋪貼牆磚的方法,存在黏結力不穩定、污染大,容易因空鼓引起外牆脫落。此次修繕全面採用黏結劑鋪貼技術,和易性、保水性、冷熱的耐受程度等均有了明顯改善,可以避免空鼓和龜裂。
全套保護
修繕期間不影響正常參觀
作為成都的標志性建筑,如何保障外立面修繕期間不影響市民和游客的正常參觀?“我們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設有安全通道,其中,面向天府廣場的南面通道,長27米、寬19米、高7.2米,弱化安全通道的感受。”
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修繕中,細微的工作不僅僅體現在安全通道中,對於修繕范圍內的古樹名木的保護,降塵降噪等方面,也做了明確規劃。“結合項目實際專門編制了綠色施工方案,接近建筑的主要是古銀杏樹,每一根枝丫都做了保護。搭建兩層噴淋,安裝兩台高壓霧炮機進行降塵。降噪方面,對腳手架所使用的機械進行噪聲控制,同時做了一道密目網,每一根架管都做了泡沫管的防護,下方也有安全網兜底,盡量做到全方位保護。”滿宏明說道。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長樂 魏捷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