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30家菜市書屋開放 成都這頓“精神食糧”該怎麼做?

36歲、在菜市場賣魚的韓女士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努力讀書。
成都高新區昆和路88號府城菜市內,韓女士一家人操持魚鋪8年,兩個孩子幾乎是在菜市場“跑”著長大。大女兒上小學以后,韓女士6點鐘接她放學到菜市場,半小時做完作業后,孩子面臨的情況是無處可去。因為和丈夫受教育有限,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教育一直很焦慮。
上個月,攤位附近來了位新朋友——菜市書屋。400余冊書籍,涵蓋了童書、文藝、人文社科20多種類型,免費對外開放。這讓韓女士放平了心態,“我們一般8點收攤,孩子正好利用起這段時間,可以去看書。”韓女士表示,書屋啟動后,書籍便成了孩子最好的陪伴,和家裡教科書不同,豐富的書籍吸引孩子每天都去。
不止是府城菜市,“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這句話也被鮮明地張貼在清河店的益民菜市書屋內,默默地鼓舞著不少孩子和家長們。2023年10月以來,由成都市文明辦會同市新聞出版局、市文廣旅局、各區以及成都益民集團共同打造的菜市書屋,首批30個已建成開放。
一向煙火味十足的成都菜市為什麼會飄進書香?是什麼人在菜市讀書?書籍該怎麼在嘈雜的菜市場被長久利用?除了社區居民,菜市場內這些來自四面八方扎根成都的攤主,又是否能真正接受,如何才能不割裂,不陌生,讓他們通過公共服務產生歸屬感,實現“此心安處是吾鄉”?
成都發布-紅星新聞深度報道組記者經過多維度走訪調研,探尋成都菜市書屋這頓“精神食糧”該怎麼做?
1 》
菜市場攤主和孩子們
有了“新歸屬”
可進入、可感知、可參與是菜市書屋的特點。工作日,記者走進府城菜市書屋內,社區志願者依舊在忙手上的工作。沒一會時間,書屋內便跑進了大大小小的孩子前來閱讀,照看孩子的志願者和陪同的老人們則開啟了“社交模式”。
19平方米,原木書架,三張長桌,干淨又整潔,府城菜市書屋容納的不僅是一群孩子的求知欲,這裡還搭建了市民休憩空間,提供自主飲水、手機充電、免費Wifi、應急藥箱、微波爐等便民服務,既滿足大眾閱讀、休憩需求,也為社區居民、商家和子女們提供了學習空間。
面對菜市來的新鄰居,府城菜市內一位鹵菜店的店主成女士表示因為要隨時顧及攤位和斷斷續續來往的客人,還沒什麼時間去菜市書屋讀書,倒是孩子們放學來菜市場經常去。走訪間,記者發現周圍社區居民和孩子前來菜市書屋停留時間並不長,反倒是切中了成女士、韓女士這樣長久在菜市場做生意的攤主以及無處可去“子女”的硬需求。市場內,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大媽就表示,因為菜市書屋落地不久,自己並不知道府城菜市也有了新書屋,而之后可能也很難有閑暇去。
府盛社區第一副書記譚丹介紹,府盛社區以兒童友好型社區為目標,曾聯合學校多次舉辦過親子分享閱讀主題活動,日常兒童類活動也不少。菜市書屋對於社區居民的覆蓋顯然只是一部分。面對不少社區內已有服務驛站和兒童圖書屋的情況,如何讓菜市書屋真正服務於民?石羊街道黨群辦負責精神文明相關工作的楊春全則有自己的見解。
楊春全向記者解釋,之所以要在社區外嵌入菜市書屋,因為輻射人群范圍更廣泛,可以滿足周邊社區人群的覆蓋。目前石羊街道擁有5個農遷社區,周圍居民買菜基本要匯聚到府城菜市,而府城菜市又由政府投資建設,可以通過提供融合性的公共文化服務讓這部分來蓉務工人員從“小切口”獲得幸福感和精神滿足感,從而減少陌生感和孤獨感,通過對這部分人和子女提供的公共服務,也能讓大家感受到城市文化的豐富和歸屬感。“府盛社區辦公室恰巧在菜市樓上,方便參與管理、指導和組織,這方面很好地融合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的活動,所以我們選址考慮了轄區范圍廣、跨度寬的需要,在分布力度上做了考量。”
2 》
菜市場空間嵌入設施和活動
也讓“便民服務”融入居民生活
成都菜市書屋為社區居民和來蓉務工人員提供了唾手可得的“精神食糧”,這還只是第一步,“空間整合”則進一步融合了書香和煙火味,打破陌生和隔閡,發揮出便民功能。
楊春全介紹,菜市書屋多場景融入的打造不僅在於滿足居民的需要,微波爐、充電寶、飲水服務等功能的引入,也在盡可能地吸引居民們走進來,打破單一的學習和閱讀氛圍,讓生活場景的融合更廣泛地服務群眾。“像接個飲用水,用個電,居民、攤主以及咱們的環衛工人向別人求助也許不太好意思,但開放的書屋可以接納他們。一旦參與度高了,他們就會真正認可菜市書屋是一個精神家園,也是我們的生活家園,很自然地融入進來。”
相比特意打造菜市書屋,原本就擁有多功能便民服務的益民菜市,再在空間內多嵌入一項閱讀功能就顯得更得心應手。據了解,益民菜市在成都高新區、青羊區和金牛區8家門店先行先試打造“菜市書屋”,其中,金牛區2家“菜市書屋”為公司與金牛區共建。益民集團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坐落於三瓦窯的益民菜市東苑店原就擁有“五心驛站”的便民服務空間,提供縫紉、鐘表維修、剪發等等服務,后來菜市場經過改造升級,將服務區從10平方米擴建到18平方米。
讓菜市場來運營書屋靠譜麼?菜市場場長兼職圖書管理,又是否具備持續效應?記者走訪過程中,了解到不少居民、攤販不知道府盛社區的“菜市書屋”的圖書還可以借閱,對比公共圖書館的作用和影響力,菜市書屋這類的公共設施很容易因為關注和宣傳度不夠,而導致門庭冷落。
益民集團相關工作人員解釋,其實並不隻有益民菜市在運營書屋,益民菜市過去就有“驛站”服務運營的經驗,菜市場工作人員也和街道以及社區人員產生了強聯動性,社區也可以參與進來,利用菜市書屋空間開展一系列活動。此外,益民菜市正在依靠更大的社群組織進行運營探索,“益民菜市東苑店已經成為首批受邀的‘書香高新’聯盟成員單位,基於共建共創共享的理念,書香聯盟成員單位間可以實現場地聯用、活動聯辦、平台聯建、資源聯動、信息聯通、品牌聯創,將形成彼此支持的區域全民閱讀服務網絡。”
府盛社區也在積極地探索菜市書屋的運營方式。楊春全認為,關於菜市書屋可持續運營的問題,這同樣是社區和菜市管理方打配合的融合工作。“我們准備通過政府牽頭組織開展一些閱讀分享活動,希望和轄區的幼兒園、小學開展走讀社會實踐,將書屋作為精神文明陣地,讓小朋友們把場景和閱讀聯系起來,從書本理論走向實踐,不僅從書上了解到蔬菜,也可以從菜市場去找尋和認識。府城菜市場周邊就有一個小農場,我們計劃融合一條線路,通過菜市書屋和文明實踐平台的搭建,形成體系化的教育模式和探索模式。”
3 》
運營14年后
上海“菜場書屋”如何持續發展?
成都“菜市書屋”項目由政府主導、區文化主管部門牽頭、多部門協作,不僅僅是在社區居民和外來人口聚集地播撒文化的種子,更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化和延伸,對於促進、推動人口城市化具有積極意義。讓書香菜市帶著煙火味一路飄香,上海市虹口區的“菜場書屋”同樣是全國的先行者。
自2010年以來,虹口區“菜場書屋”迄今已運作14年,曾有過輝煌的成績——虹口區共建成26個“菜場書屋”,為書屋累計配送圖書達50多個書架,25000多冊圖書、期刊。在虹口文旅局指導及虹口區圖書館精心遴選下,虹口區“菜場書屋”在2019年引入了第三方機構——上海多閱公益文化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多閱公益)承接菜場書屋的管理和運營工作。
多閱公益負責人周洋擁有十多年的閱讀推廣及教育工作經驗,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虹口區“菜場書屋”的長效運營是虹口文旅局及圖書館堅守的成果。接手虹口區的“菜場書屋”運營5年之際,周洋也認為目前只是走到了理想“菜場書屋”的中段。前期虹口區相關部門解決了基礎設施及日常運營等關鍵問題,如今“菜場書屋”面臨的難題則是如何更好地應對受眾人群需求變化。
“菜市場攤販生活會面臨生計所迫的實際矛盾,即全年從早到晚都要忙碌生計,忽略對孩子的陪伴,我們接手項目后,首先做的是動員組織大學生志願者對攤販子女進行閱讀陪伴,效果也挺好。但如今也面臨菜市場攤主年齡老化的問題,老一代45歲以上的攤主子女長大后,不願意繼續經營菜攤,所以導致菜市場年輕人較少,這五年內,我們服務的菜市場攤主子女也在減少。”周洋說。
當服務人群發生變化,虹口區菜場書屋開始走向下一個運營階段。2020年,虹口圖書館把“菜場書屋”願景明確為“書香無處不在,成長人人可得”,希望把“菜場書屋”打造成周邊居民、攤販,還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文化平台。這也決定了“菜場書屋”的活動需要和菜場攤主生活產生真實聯系,在一個公共文化空間裡構建出文化陣地和周邊攤主的新型關系。為此,虹口“菜場書屋”運營團隊做了大量創新文化活動,如攝影展等。
在運營層面,周洋建議成都政府和相關組織部門可以從精神文化需求著手,不斷地尋找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方法,堅持持續化發展,明確功能定位。
“第一,成都的菜市書屋也可以構建社工和志願者服務體系,引入高校力量,成都同樣具備非常好的高校資源,第二,可以引入對菜市書屋有深刻認知的第三方運營機構,第三點,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相關社會組織力量都應該堅守長期主義,切實考慮菜市書屋服務的主體是誰,居民畫像是什麼樣,是誰在參與這些活動?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深度的回答。”(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昌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