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30歲的他 在土地裡找到獼猴桃“出海”玄機

2024年01月03日08:07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30歲的他 在土地裡找到獼猴桃“出海”玄機

  城鄉融合發展是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重大課題,是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路徑,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超大城市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其中提出要推進人才融合互動,積極引導人才返鄉入鄉,加強鄉村本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激勵和服務保障水平,不斷夯實城鄉發展基礎支撐﹔同時要推進創新融合賦能,促進技術要素資源自由流動,暢通城鄉人口雙向流動渠道。

  在成都,一支有情懷、有能力的高素質“三農”人才隊伍正在聚集,他們是“成都農匠”、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規劃師運營師、農業科技專家、鄉村公共服務組織……今日起,成都商報-紅星新聞將走進這些“農匠”,探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的生動故事。

  冬日一大早,王強就在都江堰獼猴桃特色品種育苗基地裡忙開了。“不能埋太厚。”王強一邊對正在用鬆針覆蓋獼猴桃苗定植帶的農戶說著覆蓋要領,一邊彎下身,用手將剛剛覆蓋的鬆針刨開。

  王強是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農藝師,主要工作是推廣果樹種植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在採訪過程中,他時不時地會在和記者談話的間隙走到農戶身邊,指導他們種植技巧。

  技術,是王強在採訪中頻頻談到的關鍵詞。

  在王強看來,提高農業產業的生產質效,加大技術推廣應用是重要途徑。以都江堰獼猴桃產業為例,王強介紹說,都江堰獼猴桃近10萬畝,專設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心,為獼猴桃產業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同時,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和都江堰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共建獼猴桃(都江堰)博士工作站,由技術帶頭人帶領著團隊,進行技術攻關﹔再加上民間的獼猴桃產業協會與政府部門、技術帶頭人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各環節緊密配合,新技術才能夠推廣,新品種才有地示范,產業才有人帶領。以此,才能提高農業產業的生產質效。”王強說。

  技術賦能農業種植

  “畝產效益翻倍,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

  30歲的王強從小就對土地有親近感。小時候的他在父親的梨園長大,長大后如願考進四川農業大學,學習園藝專業,畢業后便從事農業相關工作,至今已有8年時間。

  在常人看來,與土地打交道,乏味枯燥。但王強卻樂在其中,用他的話來說,是對土地有感情。“年輕人對土地要有感情,才能扎根土地。”8年來,王強的腳步遍布龍泉驛區的水蜜桃園、蒲江的柑橘園、都江堰的獼猴桃園等果園,向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學習知識,同時推廣果樹種植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

  以都江堰獼猴桃產業為例,近年來,王強所在的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這裡推廣了牽引技術、獼猴桃林下套種糧食作物等農業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的獼猴桃產量及效益。

  王強指著示范基地的牽引架,上面纏繞著獼猴桃的藤蔓,“以前農戶種植採用的平棚種植,獼猴桃新梢肆意生長,太高了容易被風吹斷。但採取了牽引架種植后,能夠固定獼猴桃新梢的生長方向,培養的預備結果母枝就又好又長。”

  “除了頭上的牽引架,地裡還有‘玄機’。”王強蹲在地上,扒開土地上的秸稈,露出地裡的土豆,向記者介紹說,這是正在示范的林下套種免耕馬鈴薯技術。“種土豆需要埋在土裡,但我們這種方法就以秸稈代替了土壤,這樣可以減少挖土豆、種土豆的人工,還解決除草的問題,並且秸稈還田能夠增加有機質改良土壤,林下糧經復合套種模式還能提高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技術帶來的最直觀的變化,是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王強介紹說,獼猴桃的產量從畝產2000斤提升到了畝產4000、5000斤,個別果園還能達到畝產上萬斤。“畝產提高、效益增加,也就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從事農業,逐步緩解農村人才空心化的問題。”

  設置專業技術服務部門

  “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成大事”

  有新技術、有新品種,卻苦於無法推廣,一度成為王強最為擔心的問題。

  “我們在開展科技下鄉中,時常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感到擔憂。不是擔憂新品種沒人選育、新技術沒人創新,而是擔憂基層農技推廣部門后繼無人,將來新品種、新技術無人示范,產業無人帶領。”王強說,受限於部分農戶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等因素,技術推廣成為了難題,“我們手上有技術,但是如何讓農戶接受,讓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王強看來,專業技術服務部門是破題的關鍵。“這是政府的具體代表,能夠利用好政策和資金,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消除農戶的顧慮,推進產業的發展。”

  “這也是我將採訪地點選在都江堰的原因,因為這裡存在著成都市目前唯一為單一的農業產業成立專門的技術推廣部門——都江堰市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心,還有專業的技術人員為產業服務。”王強介紹說,都江堰獼猴桃近10萬畝,專設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心,為獼猴桃產業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這樣單一化、專業化的技術部門更容易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成大事。”

  比如,對獼猴桃潰瘍病防控這一世界難題進行科技攻關。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唐合均回憶起2015、2016年時的場景:“獼猴桃紅肉品種有潰瘍病的風險,這也是世界性的難題。當時在田裡看到樹體基本上都是遍體流膿,農戶們的種植情緒已經降到冰點,很多人都想把獼猴桃挖了,改種其他作物。”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心與四川省農業科學園園藝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等科技團隊多番溝通,進行技術攻關,最終首創獼猴桃避雨設施栽培技術體系,破解獼猴桃潰瘍病防控的世界難題,將病害平均防效提升到90%以上,這一技術也入選了全國農業主推技術。

  並且,針對農戶不願意投資避雨棚的顧慮,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心一邊向農戶們推廣避雨栽培技術,一邊為農戶呼吁政策扶持,打消了農戶的顧慮。

  多年來,王強與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心緊密合作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有專業技術服務部門的助力,推廣技術也就事半功倍。”王強說。

  整合農戶資源、打造品牌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運用了新技術,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如何進一步整合農戶資源,形成合力促進產業發展?在王強看來,產業協會在其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協會是民間能人聚集的陣地,技術、植保、土肥、銷售等方面的人才群策群力,共同帶動產業的發展。”

  王強在下地的過程中,就與都江堰市獼猴桃協會會長晏志強進行了多次合作。“首先,協會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會收集農戶的問題反饋給政府、技術專家,也會將新政策、新技術向農戶們宣導。”王強介紹說,“同時,協會還和社會化服務公司合作,整合農戶資源,打造品牌,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在都江堰獼猴桃種植戶的記憶裡,以前,果子成熟后,大多都在周邊市場賣,價格、銷量都一般。而如今,獼猴桃能出海了。“我們打造統一的品牌,形成品牌規模,如今,都江堰獼猴桃已經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晏志強介紹說,“這幾年我們和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簽訂了合同,今年訂單數量實現翻倍。”

  獼猴桃產業要發展,還需要做強產業鏈。2020年4月,由獼猴桃協會引進的花粉產業生產線正式投入運行,補齊了都江堰市缺乏獼猴桃雄花花粉標准化生產這一關鍵環節。自此,打通了從種苗到生產、銷售全產業鏈。獼猴桃酒、獼猴桃面膜、飲料等產品逐一上市。“接下來,我們還將在食品、酒水飲料、化妝品、酵素等方面進一步研發產品,實現獼猴桃產業的全方面提質增效。”

  作為一名推廣技術的農藝師,這也是王強理想中的農業發展願景——技術帶頭人攻克技術,提高農業產業的生產質效﹔政府利用政策和資金,支持技術推廣、解決農戶種植難題﹔行業協會整合資源,進一步推動產業全方面發展。“發揮好政府技術部門的引導作用,應用好社會團體力量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兩者形成合力,才能把先進生產力轉化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王強說。(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