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鐵牛村裡的最美“鄉音” 來自“第13隊”

2023年12月23日08:19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鐵牛村裡的最美“鄉音” 來自“第13隊”

  冬季的鐵牛村,橘樹枝頭挂滿了沉甸甸的果實,魚塘裡水波蕩漾,呈現出一幅鄉村美學的寫意畫。

  過去一年,回響在蒲江縣西來鎮鐵牛村的外地口音尤為特別,但他們並非游客,而是鐵牛村的“新村民”。

  “老舒服了”,這是大連人粘顥在鐵牛村的感受。“有種回到家的感覺”,則是廣東人ciri的評價……過去幾年間,70余名來自全國20多個城市的青年不斷向鐵牛村匯聚,成為“新村民”,更有300余名候鳥型“新村民”不定期居住在這裡。

  “新村民”來自金融投資、建筑規劃、文化藝術、生態農業等多個領域,他們雖然身份各異,卻有一個共同目標:與當地村民共建美好鄉村。

  他們為何而來?我們走近鐵牛村,聆聽他們選擇鄉村、留在鄉村的心聲,以及他們夢想中的鄉村生活圖景。

  入住鐵牛村的“新村民”

  出生在大連,工作在上海、廣州,曾在互聯網大廠任職設計師的粘顥,如今悠然閑適地坐在“鐵牛媽媽的餐廳”裡。

  來到鐵牛村,起因是受到施國平的影響。作為建筑師的施國平,2017年受到鐵牛村邀請擔任該村總規劃師,繼而成為鐵牛村的首位“新村民”。之后,施國平還為鐵牛村的柑橘產業找到了出路。

  “我認識施老師后,就來鐵牛村玩過,發現這邊的鄉村山清水秀、風土人情也很有特色。當時國家正推廣鄉村振興,我們就想來看看能不能為鄉村建設出一些力。”就這樣,粘顥來到了鐵牛村,至今已有4年,“現在還在摸索鄉村建設的更多可能性。”

  這是第一批入住鐵牛村的青年。他們因為鄉村建設、活動和工作來到村子裡,並帶動、影響著身邊朋友,以自己生活狀態的變化促使著周圍的人們一個個來到村子裡。

  廣東人ciri是4年前受朋友之邀,到西來鎮參加婚禮的。“當時大家不管認不認識我,都說‘歡迎回家’,這種感動是前所未有的。鐵牛村也成為了我心心念念的地方。”今年5月,ciri辭掉廣州的設計工作,來到“鐵牛媽媽的餐廳”上班。

  在上海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的王爽爽,因為一檔播客節目了解到鐵牛村。節目的嘉賓是85后“新村民”黃寧寧,也是鐵牛村阿柑果樂園的主理人。“就想來這兒看看村子是什麼樣的。”

  就這樣,鐵牛村聚集了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地區的70余名“新村民”,還有300余名候鳥型的“新村民”不定期到這裡居住。

  新老村民合伙 產業活了

  “這群人究竟要在村子裡干啥?”這是鐵牛村許多老村民的疑惑。

  如今,答案就寫在鐵牛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中——“新村民”們通過一棵棵柑橘樹,探索生態恢復、生態農業、產業轉化、產業融合等路徑,以此來推動整個鄉村的系統建設。

  施國平深感鄉村振興必須依靠農業產業。而對於鐵牛村來說,丑柑產業雖然已發展多年,但還停留在傳統的種植養殖和農家樂經營方式上,產業轉型升級是最大問題。

  來到村裡后,施國平團隊租下鐵牛村的九畝柑橘園,示范“兩個替代”(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種植,把生態綠色的農業生產理念引入鐵牛村。

  后來還與老村民一起成立了村企聯合體,新老村民都成為鐵牛村的“合伙人”,通過搭建“新村民企業(銷售方)+村企聯合體(組織方)+專業技術服務機構(技術方)+當地農民(種植方)”的機制,鐵牛村柑橘生態種植基地擴大到了40畝。

  以種植柑橘為出發點,“新村民”們還做了諸多嘗試,推動由單一傳統農業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圍繞柑橘開發生態阿柑酒、阿柑米花糖、阿柑巧克力等休閑食品﹔帶領老村民們開辦民宿、餐廳,擴展鄉村業態﹔策劃組織鄉村生活節,加上村集體組織游覽服務,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

  就這樣,鐵牛村打造生態農業產業,創新鄉土美學文創,發展田園文旅度假,村集體經濟蒸蒸日上。

  “鐵牛媽媽的餐廳”也是“新村民”們鄉村建設的新嘗試。粘顥笑著說,剛來到村裡進行鄉村建設規劃時,為了了解村民的狀況和想法,於是挨家挨戶串門去聊天,“村民們會做一大桌子的菜給我們吃,我發現村裡的媽媽們做飯都好吃,為什麼不共同運營一家餐廳呢?”

  如今,“鐵牛媽媽的餐廳”已成為“新村民”們的“客廳”。“我們會不定期開展活動,比如前段時間開展的銀杏壩壩宴,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到村裡,到餐廳吃飯,共同感受鄉村、探討未來鄉村應該怎麼發展。”

  融入鐵牛村的“人才隊”

  幾年過去,“新村民”除了口音不同,早已融入鐵牛村。

  鐵牛村黨委書記徐幫淼說,“我們村以前是12個隊,我們計劃把‘新村民’們編排為第13隊,名字不叫‘新村民’隊,叫人才隊。”

  徐幫淼強調,“新舊只是身份不同,他們帶給鄉村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徐幫淼細數著“新村民”帶給老村民們的變化:生態種植出的柑橘收購價,遠高於打了農藥傳統種植的,老村民也開始學習種植技術,發展生態種植。“他們帶來的綠色產業發展理念、模式,正是當前我們最需要的。”徐幫淼說。

  不僅如此,“新村民”會組織周末親子課堂,讓孩子們學音樂、手工和英語﹔他們還帶著老村民共創“鐵牛媽媽的餐廳”等項目,讓村裡的媽媽們、農家樂主人們開闊了視野。

  而在這場鄉村共建中,新老村民們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緊密。

  村民曹彬洋此前在鎮上經營火鍋店,聽說村裡的變化,便回來加入餐廳的運營,跟著來自上海的主廚團隊學習制作節氣素食。如今,他已成長為餐廳主理人,參與策劃運營。“我會扎根在鐵牛村,用自己這些年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振興自己的家鄉。”曹彬洋說。

  王爽爽笑著說,來到鐵牛村后,都不怎麼想家了。“不管是走在路上,還是去到地裡,老村民們一定會塞很多東西給我,每次都要拿兩三兜子才能裝得完。”目前,王爽爽正在鐵牛村探索生態有機農業領域的工作。

  如今的鐵牛村,仍然在持續開展這場新老村民共建的鄉村建設實驗。夾雜著上海、廣州、河南、大連等天南地北口音的“新村民”,和老村民們一起正譜寫著動人的音符——“現在‘媽媽’們都會講四川版英文了!”粘顥說,“我的英文名是Fido,他們天天追著我,用四川話喊我‘飛豆兒’。”(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