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店面裝潢新潮 服務快捷簡便 價格更親民 

新中式推拿用什麼“拿捏”年輕人

2023年12月22日10:04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中式推拿用什麼“拿捏”年輕人

新中式按摩店,廣告語也很年輕

主打年輕化的新中式按摩店

網友發出自己的打卡體驗

更像奶茶店的店面裝潢

養生茶成為新中式按摩店的“特色標配”

年輕朋友相約一起去按摩成為潮流

主打年輕便捷的按摩店

  繼“脆皮大學生” 畢業后,一批“脆皮年輕人”步入社會。(編者注:脆皮大學生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指新一代大學生雖然年紀輕輕,但是身體毛病卻不少,脆弱到了“一碰就壞”的地步,出現了“脆皮現象”。)

  這群“脆皮人”尤其熱衷身心狀態的放鬆與療愈。於是,傳統足療按摩市場開始盯上這一群體。一些足療按摩店也為此改頭換面。為了適應這群“脆皮年輕人”的新需求,更年輕、更快捷、更便宜的新式“輕潮”按摩店,在大城市“應運而生”。

  興起

  大學生愛上新潮足療按摩

  在北京讀大學本科的四年,小小已經不記得自己去過多少次足療推拿店了,隔三岔五就有同學邀請她一起去“放鬆”一下。已經到上海讀研究生的她發現,如今去足療推拿店已經成了身邊很多同伴、同學休閑放鬆的一種潮流。

  在上大學之前,小小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去足療推拿店。上大學后小小的第一次足療推拿體驗,是在同學的邀請之下達成的。當時小小還是抱著一種“探險”的心理,想要看看這個“神秘”的地方到底什麼樣。小小跟同學去的是一家“華夏良子”,那次體驗讓她感覺非常舒適,從此便加入到同學們的足療按摩愛好群。

  小小回憶,當時她跟一個同學一起買了一個168元的套餐,進店后兩個年輕的女服務員幫她們換好衣服,把她們帶到了一個兩人單間。

  房間裡除了有泡腳的藥桶,還有小吃、果盤,屋內還可以隨意看片追劇。泡完腳后,服務員開始給她們按捏足底,她倆就一邊看片一邊聊天,餓了還各自點了一碗店裡的重慶小面。

  小小說,其實她和同學當時也沒什麼疾病,身體也說不上有多疲勞,但有個地方可以泡腳按摩,還能吃喝聊天看電影,就覺得挺放鬆的,不但沒有人打擾,身體上還感覺暖呼呼的,血脈特別通暢。

  “我覺得是一種全身心的放鬆,后來也有別的同學約我去,隻要有人邀請我就去,還挺上癮。”小小說,她很少自己獨自一個人去足療推拿,起初是跟同學朋友一起去,后來她還帶動家裡人一起去,“和姐姐、媽媽、姑姑去做全身SPA,越做越上癮。”

  小小身邊的同學,有的比她更上癮。小小說,她身邊有同學,每年開學后都會去學校周邊的足療按摩店充卡,每周也會去一兩次放鬆一下﹔還有的同學組團去重慶旅游,把足療推拿當成旅游的打卡點。

  幾人都覺得,玩累了去泡個腳,再按摩一下,不但能緩解旅途的疲勞,還能在裡面吃吃喝喝,聊天看劇,順便再過個夜,經濟實惠又舒服。

  在西安上大學的朵朵也深有同感。朵朵喜歡爬山,每次爬完山的第二天就會腿酸腳脹,那時她就會去做個足療按摩。對她來說,足療按摩更是一種生活休閑的方式,即便不爬山也會選擇去“玩一玩”,花個百八十元錢泡腳、推拿,吃點小吃,看看影片。

  而且因為這些地方還能提供過夜服務,如果周末她和朋友在外面聚餐比較晚了,不方便回學校,也不方便去賓館,就會在足療按摩店過一宿。

  轉變

  裝潢、服務上更迎合學生群體

  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足療按摩店的常客后,一批更適合大學生群體的足療按摩店開始出現,比起傳統的足療按摩,這類門店的裝潢更潮,價格更便宜,服務更便捷。

  它們被稱為“新中式推拿”。今年春天開始,在一些生活類社交平台上能夠發現,傳統養生會館的流量被這種“新中式推拿”搶走不少。

  在昆明,就有一家名為“還不如去推拿”的門店以其新穎獨特的裝潢設計而走紅。

  “下班時把生活調成自己喜歡的頻道”“老手一推,身體起飛”“金錢固然重要,煩惱憂愁全拋”,在這家店裡隨處可見俏皮的宣傳文案。

  店內的藥茶、飲料也都裝在印有獨特文案、顏色明快的奶茶杯裡,店內所提供的食物也都換成了更適合年輕人口味的比薩、甜品等。

  而且,這種主打年輕的按摩店,價格也十分吸引年輕人,最便宜的套餐隻要39元,雖然價格便宜,但服務卻並不“打折”,最短時間段的套餐在20分鐘,最長的能有80分鐘。

  類似的裝修、服務明顯年輕化的推拿店還有在太原的“谷小推”和在西安的“今日宜推拿”等,這些面積不大、快捷便宜的年輕化推拿店一出現,就在一些城市火了起來。前不久,在西安讀書的朵朵在朋友的推薦下體驗了一把“新中式推拿”,到西安未央區的“今日宜推拿”享受了一次76元的套餐服務。

  朵朵說,她是在網上團購了套餐券后到線下店面體驗的,整個店鋪面積不大,但環境非常干淨整潔,裝修簡單輕快,整體布置就讓她感覺很輕鬆。

  服務員根據朵朵購買的套餐,給她端來泡腳桶和茶飲。換完拖鞋后,她開始泡腳,20分鐘后躺在床上開始正式推拿按摩。

  推拿的師傅是個年輕的男生,按照朵朵的要求,主要按摩了腿部捎帶一下全身其他部位。朵朵說,相比傳統養生會館,時下更流行的這些小按摩店給她的感覺更年輕化,更有氛圍感,裝修環境干淨,推拿技師的技術也不錯。唯一讓她有些不太能接受的是這家店並不開在核心商業區,而且店面周圍有很多小區,地理位置不太方便。另外,在按摩的時候缺少了換衣服的環節,全程都是穿著自己的衣服推拿,讓她稍有不適。

  這種年輕的按摩店,最令她舒服的是服務技師的邊界感很強。朵朵還記得,之前有一次去傳統養生館,她剛打開手機想放鬆一下,一位年齡稍大的技師就開口問她:“您看什麼視頻呢?”這句話讓朵朵覺得隱私受到了侵犯。同時,按摩的過程中,這位技師還不斷跟朵朵聊天,聊到最后朵朵甚至有些口干舌燥。有的時候,技師還會給她推薦新的優惠,引導她繼續充值,這也讓她十分不爽。

  但在年輕的按摩店,朵朵並沒有遭遇相同的尷尬,“技師沒有推薦充值辦卡,全程很安靜,只是偶爾會問我推拿的力度和舒服程度。”朵朵說,整個過程,技師一直沒有打擾她,這讓她覺得很舒服。“我能感覺到他其實一直在關注我的狀態,如果我想聊天,他也會陪我聊,如果我隻想安靜地躺著或者干自己的事,他也不打擾。”

  理念

  更符合年輕一代消費習慣

  “我自己就很煩在服務的時候被推薦辦卡充值,所以也不要求員工們這麼做。”

  “今日宜推拿”的創始人李甜是個90后,她目前在西安經營的這家新中式推拿小店,員工也都是90后,吸引來的顧客以90后為主,也有00后和80后,個別還有一些70后。

  用李甜的話來說,老板、員工和顧客都是心意相通的,“我們的技師會跟顧客聊游戲、聊網劇、聊綜藝,但如果顧客隻想放鬆休息,我也要求員工不要打擾,完全看顧客的狀態。”

  李甜在開這家推拿店以前從事的是設計工作,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也有一些肩頸勞損的情況,她經常會選擇去推拿按摩放鬆,但卻一直找不到讓自己覺得特別舒服的地方。高端養生會館的價格偏高,而且一套流程下來比較繁瑣,要耗費不少時間,還有好多推卡充值的介紹。

  此外,盲人按摩、中醫推拿也讓李甜覺得很不舒服,她說自己並不是歧視殘疾人,也不是不喜歡中醫養生,只是單純覺得這類店鋪的裝修環境會讓人感覺有些壓抑,不能完全放鬆。

  至於一些小的足療店,又無法保証正規,李甜考察了一圈,也沒發現適合上班族、上學族的足療推拿店。於是,她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摸索成立理想中適合年輕人的推拿按摩店。設計專業出身的她,吸納了很多年輕人的想法,將店面裝潢弄得簡潔潮流。

  她覺得,既然服務主體是同齡的上班族乃至更年輕的上學族,那就應該打破傳統推拿店的教條模式,讓環境更減壓更放鬆,價格更親民,同時服務上要更快捷簡便,不用拿健康狀態嚇唬顧客,也不提倡療程療效。

  門店請來的按摩技師都是有工作經驗的90后,泡腳和茶飲的藥方都是經過中醫專家審核推薦的。“在裝修和服務上我們可以創新,但技術和專業上不敢自己胡來。”李甜說。

  市場

  新中式推拿未來 可能出現頭部品牌

  “這個賽道是有一定潛力的,目前二三線城市已經有很多類似的小店,也有不少人要申請加盟。”另一新中式推拿品牌谷小推的創始人金小磊說,他們的按摩店目前從太原起步,計劃在貴陽和成都再開兩家新店,店鋪都選在核心商圈的非核心位置,“這類門店不需要太大的店面和門頭,更多要靠服務和自己的特色吸引回頭客。”

  金小磊此前曾從事高端泰式SPA行業,后來他發現年輕一代對於重資產的高端SPA的興趣並不算高,反而是對輕量化的中式養生很感興趣,“現在年輕人太注重養生了,90后和00后比80后、70后更關注自己的身體,他們都開始吃枸杞了。”

  他還發現,年輕人的消費觀也在發生變化,年輕人不太願意把錢花在那些華而不實的高端產品上,反而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很舍得花錢。所以,比起一次花四五百元做高端SPA,如果是一周花百元做一次足浴推拿,年輕人更容易接受。

  主攻年輕消費群體的“谷小推”,店門上有一隻很卡通的猴子形象。金小磊說那是一隻金絲猴,是中國特有,也是為了迎合年輕人對中式品牌的青睞。

  “谷小推”“今日宜推拿”“還不如去推拿”這類年輕化的足療推拿店的興起,被認為是年輕人用自己的消費習慣推動出來的。

  李甜認為,現在市場銷售的主力已經從70后、80后開始變成90后00后,商家必然要迎合新一代人的喜好。

  金總認為,年輕化的足療按摩店其本質與KTV、網吧、飯館、劇本殺門店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新消費場景,隻不過這個消費場景除了能夠帶來精神愉悅之外,還能帶來身體上的舒適感受。

  目前,類似的年輕化足療推拿店已經在很多二線城市興起,這跟二線城市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不低、生活節奏不快不慢、經營壓力不大不小都有很大關系。

  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一年年輕化的新中式足療推拿可能會出現頭部品牌,然后從二線城市向一線城市進軍。

  文/記者 張子淵 實習生 徐漢嬈

  統籌/林艷 張彬 供圖/受訪者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