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眼包”裡的大運記憶和煙火日常

成都規劃館展出的“顯眼包”
時間以相同的方式流經每個人,卻留下不同的記憶和回響。
今年夏天,烙印在成都市民心中的聲音,一定有一句“你領到‘大運盲盒’了嗎?”這是一份來自城市的禮物,收到禮物的成都人,也以群體的智慧動“針”格地開啟了一場改造創意PK賽。“顯眼包”成了成都人妥妥的年度關鍵詞。
在這場奇思妙想和“腦花綻放”的創意海洋裡,有79歲的“飛機爺爺”將期待藏進折紙裡﹔有公益團隊主理人和團隊將夢想加載進縫紉機的噠噠聲裡﹔有非遺傳承人將文化與技藝“鉤編”進作品裡﹔更有國際大體聯官員Meziane帶著特別背包遠游阿爾及利亞……
2023,在成都大運賽場外,以“顯眼包”為載體的一個個普通市民故事,串聯起了成都人共同的巧思與浪漫,讓大運記憶留存。
驚喜“盲盒”
一度成為今夏最熱“時尚單品”
“你領到‘大運盲盒’了嗎?”2023年7月的成都街頭和巷尾,它成為人們見面時打開話題的“招呼語”。
人們為成都大運會紀念品“盲盒”裡的小包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顯眼包”。它的確顯眼,顏色醒目,樣式夠“潮”,先領到的人馬上拍照發朋友圈分享喜悅,后領的人翹首以待,盼望著開箱時的驚喜。
沉浸式拆“盲盒”,是人們共同的快樂。“大運會紀念品不一樣,但社區居民們收到紀念品時臉上洋溢的笑容是一樣的。”成都市武侯區漿洗街街道廣福橋社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婧回憶稱,紀念品裡有成都大運會賽事場館地圖、小扇子、冰袖、大運英語,以及不同顏色的“顯眼包”等等,“(轄區)每一份紀念品都由我們社區工作人員配送到居民家中,累計配送了上千余戶家庭。”
“那段時間,居民間似乎形成一種默契,出門裝備裡必有一個‘顯眼包’。”趙婧笑著說,每十步就能撞見一個。通勤路上的年輕人把它視作百搭單品,菜市場裡的中年人用它“打包”一袋煙火氣,社區裡的老年人用它裝滿健身器具(柔力球、健身陀螺等)。“記得有一次組織居民開會,大家整齊劃一地背上‘顯眼包’。心裡都有種自豪感、幸福感,這種感覺是城市給予的,更是市民參與成都大運會的另一種方式。”
正如“盲盒”裡附帶的那封感謝信所言:“因為有你,成都成就夢想!”
為讓市民參與、關注大運,感受大運氛圍,成都向全市范圍內的住戶免費分批發放成都大運會紀念品。雖然“盲盒”裡的物品各有不同,但成都人對這份城市禮物至真至純的愛,讓“顯眼包”成為今夏熱度最高的“時尚單品”,也在時間的凝練中成為一份珍貴的“大運遺產”。
花式“顯眼” 各種DIY 網友們快樂分享
這個夏天,成都人的朋友圈很忙,忙著為“顯眼包”變妝,忙著分享自己的改造心得。市民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和無限的創意為城市花式應援,結合大熊貓、川劇、火鍋等多種成都元素,將“顯眼包”二次創作為顏值與實用並存、故事感滿滿的“實用單品”。
79歲的“飛機爺爺”許樹全便是改造者之一。今年10月,許樹全帶著成都市石室聯合中學和成都市石室聯合成飛學校的孩子們,用紙飛機改造“顯眼包”。他說:“‘顯眼包’是一份城市記憶,更是成都大運精神的傳承。我希望更多人通過‘顯眼包’了解紙飛機,也從中去感受祖國國防力量的強大。”
另一邊,歐陽曼娘和團隊用縫紉機的噠噠聲,講述著“顯眼包”改造的故事。成都大運會后,公益團隊主理人歐陽曼娘專門收集了一批“顯眼包”進行立體改造。她負責設計,團隊的殘障阿姨們負責制作。羊羔絨布縫制的大熊貓臉龐、寬大耳朵垂到膝蓋的咧嘴卡通兔、充滿青春力量的哪吒造型圖……一批突破“二次元”立體改造的“顯眼包”便出自她們之手。“成都大運會辦得很給力,它讓所有人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們想借著成都特色元素,向成都致敬。”
鏡頭轉到寬窄巷子城市候機樓。今年9月,四川省文創聯盟藝術與非遺專委會成員、成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貝玉英,曾為8位外國友人講解“鉤編”的獨特魅力,並教他們改造“顯眼包”。還通過騎行的方式帶上改造后的“顯眼包”體驗街巷游,在古街裡體驗新潮,在新巷裡回味歲月。
俄羅斯小伙馬丁在騎行時表示,“成都的城市歷史文化讓人著迷,我喜歡這種融入城市的方式。”
來到線上,網友“Nancy冰水藍”把生日禮物藏在了給老爸畫的專屬“顯眼包”裡﹔准媽媽“shmily若小姐”帶著“顯眼包”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愛寫書法的網友“洋洋洒洒”在“顯眼包”上留下浪漫的字句……
無論身在何處,來自何方,大運“顯眼包”連接著情感,表達著愛意,PK的是成都市民的奇思妙想和“腦花綻放”的創意瞬間,而始終不變的是“成都成就夢想”的內核。
走遍世界 去過沙漠、巴黎街頭 跟著主人遠行
晒“盲盒”,拼改造,還有真正的“走出去”。盡管成都大運會已落幕,但“萬能+百搭”的“顯眼包”依然像焊在成都市民身上一樣,持續“攻佔”著各大旅游勝地。有網友感慨,走出成都也能撞包“顯眼包”。
網友“@木魚”背著“顯眼包”去穿越沙漠看星辰。他說,沒想到成都“全民參與大運會”的氣氛這麼濃厚。“一場大賽不僅僅是體育比賽,更能推動一座城市的發展。成都人將自己對於大運會的熱情畫到紀念品上,是市民共享城市發展的欣喜,也成為成都人獨特的群體記憶。”
網友“@想吃兩口蔥”表示,起猛了,竟然看見“顯眼包”在巴黎街頭“閑逛”,“在這時尚的都市,滿載成都元素(成都方言)的包包回頭率滿分,讓‘i’人秒變‘e’人。”
此外,國際大體聯官員Meziane也背著成都酒店專班送的“顯眼包”遠游阿爾及利亞。背包上手工繪制的大熊貓“花花”張開雙手,仿佛在歡迎全球的友人到成都街頭走一走。專班工作人員、肖家河街道新盛社區黨委委員、紀委委員劉艷曾經是一名幼兒園老師,有繪畫基礎,她自告奮勇地為“顯眼包”繪上了成都元素。
“Meziane曾在大運會期間前往成都大熊貓基地看了他期待已久的大熊貓,所以我們選擇了熊貓界的頂流‘花花’的形象作為DIY主體,這也代表了我們成都的形象。”在劉艷看來,“顯眼包”同樣承載了Meziane與酒店專班人員的友誼,這個溫暖的故事將跨越千山萬水。
外國友人Gaia是一位意大利人,已經在成都生活了5年,目前在西南財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閑暇之余,她會去寬窄巷子做社區導游,在青羊區的社區裡做志願服務。五年的時間,Gaia的志願服務時長累計2785個小時。在成都大運會期間,她背著自己改造過的“顯眼包”,把中國的禮物送給外國游客,也會把意大利的小禮物送給青羊區的居民。她說:“我很喜歡成都,我要在‘顯眼包’裡裝滿成都的特產,帶回去與家人、朋友分享。”
很顯然,“顯眼包”不再僅僅是個包了。
獨特記憶 裝載著城市精神與煙火日常
時間流轉向前,但城市記憶卻能通過時間的回響而被傳承下來。“顯眼包”無疑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創意與回憶。
今年國慶,成都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聯合市委社治委、市教育局推出“我的城市記憶·大運‘顯眼包’”市民創意征集展示活動,面向全社會發出“顯眼包征集令”。之后,500余個來自市民DIY的“顯眼包”作品,在成都規劃館、寬窄巷子等多個地標展出。
如果以“顯眼包”的視角講述一段時間的回響,那烙印在它心裡的會是什麼?或許是這樣的——
我是一隻“顯眼包”,從我被社區工作人員送到主人身邊的那一刻,主人對我進行了改造,為我穿上熊貓造型的肚兜,頭上還綁了蝴蝶結。主人很喜歡我,常常帶我出街遛彎。為了展示我的特別之處,主人把我送進了成都規劃館,那裡有和我一樣經過精心裝扮的兄弟姐妹們。在1個月的時間裡,10萬余人為我們而來。他們很熱情,說著世界各地的語言,每天有400—500人會和我們拍照“打卡”。雖然記不住他們的臉,但我記住了他們的微笑……
這座城市是懂市民的,它以一個“顯眼包”激發出了群體的樂趣和智慧﹔市民也是懂城市的,他們用巧手改造表達了對城市賽會的力挺和支持。人們用獨有的生活美學,賦予了大運會“顯眼包”別具一格的生命力。
這些“顯眼包”上的元素與符號,是成都人這一年舒展開的煙火日常,更是城市精神的高度濃縮。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攝影記者 王勤 王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