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秦漢時期的珍禽異獸

胡鬆梅
2023年12月21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霸陵出土的完整貘骨架。
  胡鬆梅供圖

  在考古發掘中,有一類特殊的動物埋藏坑,被稱為“珍禽異獸坑”。顧名思義,這類坑內埋藏的是珍奇罕見的飛禽走獸或這些動物造型的器物,通常見於皇家陵園。其中,西安地區考古所見的珍禽異獸坑較為典型。

  出於對陵墓的保護,目前,考古工作者僅對秦漢陵園周圍的從葬坑進行了發掘。諸多陵墓從葬坑中,真正稱得上珍禽異獸坑的,隻有長安神禾原大墓的動物埋藏坑,秦始皇帝陵外城垣東北發掘的青銅水禽坑,秦始皇陵園封土西側、內外城垣間呈南北“一”字形排列的動物從葬坑,以及漢文帝霸陵西南側和薄太后南陵西北側的動物從葬坑。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帝去世后,曾“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其所謂“珍怪”,似與珍禽異獸有關。2001—2003年,秦始皇帝陵外城垣東北的陳王村北發掘的0007號從葬坑出土一批青銅水禽,共計46件,經鑒定有仙鶴6件、天鵝及鴻雁各20件,均與實物大小相當,栩栩如生。這些禽鳥都是體態較大、身姿優雅並隨季而遷的候鳥。正因這些發現,秦始皇陵區從葬坑有了“珍禽異獸坑”之說。從中也可以看出,《史記》所言“徙臧滿之”,應包括陵墓內外及陵區范圍。

  神禾原大墓墓主人身份不詳,規格亦是帝王等級。12號珍禽異獸坑的異獸包括豹、猞猁、帝國君子長臂猿、黑熊和岩羊,共計5屬5種,珍禽除了秦始皇陵園從葬坑青銅水禽所涉品類,還多了綠孔雀。綠孔雀原生地是緬甸到爪哇一帶,我國雲南地區也有發現,現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瀕危動物。坑內出土綠孔雀僅有1隻,很可能是當時東南亞小國向秦王納貢的物品。

  近3年來,漢文帝霸陵西南側和薄太后南陵西北側從葬坑出土的動物,數量、種類都令人嘆為觀止。“漢文帝的地下苑囿”入選“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考古勘探顯示,南陵區域分布有10列42排共380余座動物從葬坑。197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曾在此發掘小型外藏坑23座,出土有大熊貓頭骨、犀牛骨架等動物遺存。2020—2022年,霸陵考古隊發掘外藏坑55座,經初步鑒定骨骸,發現鳥類18個屬種、爬行類1種和獸類(哺乳類)11種,鳥類有金雕、褐馬雞、丹頂鶴等,獸類有金絲猴、虎、鬣羚、鵝喉羚、梅花鹿、狍子等30種珍貴野生動物。其中,首次在陝西省考古中發現了爬行動物龜鱉目陸龜科的靴腳陸龜、鳥類犀鳥科的地犀鳥屬。2021—2022年,考古隊在霸陵區域發掘了23座動物從葬坑,發現動物種類共計11個屬種,包括鳥類2種和獸類9種,均為珍稀野生動物,如綠孔雀、印度野牛、馬來貘等。其中,虎、馬來貘、牦牛、印度野牛在陝西省考古中屬首次發現。

  馬來貘,亦稱亞洲貘,產於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島和泰國。貘在我國已滅絕,但歷史上曾存在。河南安陽殷墟商代遺址出土過貘頭骨和下頜骨﹔陝西寶雞茹家庄西周2號墓、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倗國墓地均出土過青銅器“貘尊”﹔山東平陰孟庄漢代石柱畫像石、山東滕州西戶口漢代畫像石等,出現過貘的形象。霸陵出土的完整貘骨架彌足珍貴,証實了直到漢代,中國北方地區仍有奇蹄類動物貘。馬來貘、印度野牛、犀牛、地犀鳥和綠孔雀的存在,証明當時氣候比較濕熱,現今生活在南方的動物能夠在此生存。同時說明,上林苑周邊森林、竹子、草原和河湖沼等多種生態系統廣布,環境優美,動植物物種極為豐富。西漢以后,隨著生態環境、氣候的變化以及人們開墾土地造成的植被破壞,一些動物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先后在關中地區消失。

  史載漢文帝特別愛好狩獵,班固《漢書·賈山傳》載,“(文帝)又選其賢者使為常侍諸吏,與之馳驅射獵,一日再三出”﹔《漢書·匈奴傳》載,漢文帝中年“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霸陵和南陵珍禽異獸坑的發掘,從側面証實了史書所載。

  西安地區秦漢時期的珍禽異獸坑,呈現了當時皇家苑囿中豢養動物的場景。秦始皇陵園0007號坑發現的陶俑,有向河塘水域禽鳥投擲食物的體態,亦有涉及樂器的遺物,疑似與演奏馴鳥有關,還有模擬河道的地下建筑形式,顯見與養殖有關。漢文帝霸陵和薄太后南陵部分動物坑有陶俑和陶罐各1件,象征飼養員和盛放動物食物的器皿。這些珍禽異獸坑,體現了當時關中地區的喪葬觀念,再現了歷史場景。

  (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21日 20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