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與古蜀文物互相“打磨”——

30多年來,他累計修復文物6000余件

2023年12月10日07:56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30多年來,他累計修復文物6000余件

  德耀巴蜀

  人物名片

  郭漢中,三星堆博物館陳列保管部副部長、文物修復專家。30多年來累計修復文物6000余件,如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等三星堆博物館“鎮館之寶”,就是由他和他的師父楊曉鄔“妙手回春”重現昔日風採。

  人物故事

  12月7日,德陽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陳列館,游客在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等文物前駐足欣賞,不住贊嘆。與展廳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博物館一間辦公室裡,三星堆博物館陳列保管部副部長郭漢中和團隊成員正安靜地開展手頭的工作。1984年,16歲的郭漢中邁進文物修復工作的大門,從此一直堅守在一線,通過精益求精的工作,讓數以千計的三星堆珍寶驚艷世界。

  始終堅持學習創新

  三星堆博物館展陳的各類文物造型精美、充滿魅力,但剛從土層中被發現時,卻是另一番模樣:青銅大立人斷成了兩截,且下半部分氧化嚴重﹔青銅神樹碎成200多塊,一開始根本看不出樹的形態……

  “文物修復就像拼圖,必須仔細從碎片中尋找線索,並嚴格按照原始痕跡去拼接。”郭漢中告訴記者,由於每件文物都不相同,修復方法也“沒有定式”。入行之初,他就告誡自己要“多聽、多看、多學”,“比如1號青銅神樹的修復工作,我跟著師父一點點摸索,先把出土的東西分好類,找出結構最簡單的碎片,再梳理碎片間的關系,找尋合適的方法來修復。”

  就這樣,一堆堆帶著土屑的碎片,在郭漢中等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件件完整的青銅頭像、面具、銅尊、罍等。如今,經郭漢中修復的文物已有6000多件。“這份工作急不得,這也是和文物對話的過程,靜下來才能‘聽’得清楚,想得明白。和文物互相‘打磨’,我的脾氣秉性也得到了磨練。”

  除了要沉下心,郭漢中還始終堅持學習創新。如今,文物修復可以借助更多“黑科技”,如給文物拍X光、照CT,用三維掃描獲取相關精確數據,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仿品……把傳統修復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郭漢中還創造性地採用塑形補配、黃泥石膏翻模等操作工藝,提高文物修復的精細度和安全性。

  傳承也是一種責任

  在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郭漢中找到了動力——他坦言,每當在博物館看到自己親手修復的文物展出,都由衷地感到自豪。

  隨著三星堆遺址祭祀區野外工作全面結束,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內整理、保護和修復成為三星堆遺址研究當下最重要的工作。“大概有上萬件文物等著修復,我這一輩甚至下一輩都沒法完成,需要一代代‘接力’下去。”郭漢中說。

  1992年,郭漢中開始帶徒弟。“師父當初帶我是信任,如今我帶徒弟是責任,把從前輩們手裡學到的東西傳下去,是擔當!”工作中,郭漢中時刻不忘傳幫帶,不斷把好方法傳授給年輕同事,遇到困難時更不吝點撥,幫助他們積累經驗、提升能力。經過郭漢中的精心培養,已有10多人成長為行業技術骨干。(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