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億產值面前 成竹“錢”途無量

12月底,成都小伙阿布的竹子自行車旗艦店將正式開業,這離他做出第一輛竹子自行車已經過去了12年。從騎行西藏到亮相巴黎時裝周,從賣往海外到線下開店,竹子自行車讓他的人生底色越來越厚重,生活越來越精彩。
和阿布一樣,“95后”張定娟也將竹子作為人生目標。4年前大學畢業后,學產品設計的她先進了成都一家竹編廠,后去了道明竹藝村。今年夏天,她和她制作的竹編手機殼登上了微博熱搜,這成了她人生最高光的一個時刻。
無論是堅持了十多年的阿布,還是入行不算久的張定娟,他們都因竹子而迅速被人賞識,這無疑是年輕人以竹為業的動力和勇氣。在他們探索竹子更多可能性的日子裡,成都的竹資源竹產業也和這些年輕人一樣,在悄然變化。
11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11月底,四川全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會上提到,四川省竹產業綜合產值已超過1000億元。
作為竹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在全省1000億綜合產值面前,成都竹資源開發利用得如何,竹產業發展得怎樣,有哪些竹品牌出圈,又將帶來怎樣的“錢”景?成都發布-紅星新聞深度報道組記者展開調研。
1》靠竹吃竹
如今,成都已經成功培育省級竹產業基地10個,創建省級現代竹產業園區1個,市級林業園區(竹產業類別)3個,在邛崍引進竹筍精深加工企業1個。以園區為抓手,推進竹產業布局由分散點位向產業集群轉變,逐步形成了種植、加工、創新、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2022年竹產業實現年產值25.69億元。
竹色青翠,竹影婆娑,成都的公園很多,望江樓公園無疑是最有韻味最有氣質的一個。和成都103萬余畝竹林相比,這個188畝的公園很小,但薈萃了國內外大量竹種,擁有40屬556種竹類植物,是我國竹類收集最早、人工栽培歷史最長的竹種園,被譽為“天下第一竹園”。
以望江樓公園為視點,輕輕掀開城市的一角,是成都人自古以來的愛賞竹善用竹。寶墩遺址倒塌建筑堆積的柱洞裡出土的碳化竹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竹籠,都側面告訴我們成都一直是一幅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的天府田園畫卷。
依托川西林盤天然優勢,成都市聚焦場景營造,大力塑造公園城市竹林景觀。離成都市區近一百公裡的邛崍,竹林是大美鄉村的秀麗景色,也有銷往城市的鮮美食材。在臨濟鎮都道佐社區,站在滿山遍野的雷竹前,感受著12月的冷風,四川省旺德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理宋丹卻有些興奮地說,該為冬雷筍做准備了。2014年,這個邛崍姑娘回到家鄉,和村裡人一起種起了雷竹。在宋丹的引薦和邛崍市林業主管部門的推動下,這家企業和“川熊貓”品牌被引進到了道佐社區。近十年間,公司和當地村民一起種植了2000余畝雷竹,成立了竹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竹筍已是大熊貓的口糧,還出口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
靠竹吃竹,有筍賣筍。不同於引進的雷竹,崇州的牛尾筍是地道的本地特產,2012年就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街子鎮益善村這個山間的小村落,種植了10000余畝牛尾筍。
然而,好產品卻不好存放,這可急壞了村支書劉建波。為了解決種植戶集中收獲牛尾筍后需要解決的保鮮、庫存等問題,在劉建波的帶領下,村子在2021年3月成立四川益善生態農產品有限公司,籌資建成了1000余平方米的加工房和可容納400余噸農產品的氣調庫,為村民提供標准化、規范化、品質化的產業場景。
當一片片自然竹林變成現代竹產業基地,當一根根竹筍變成城市餐桌上的美食,綠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更和諧了。
2》以竹為媒
好手藝換來好機會,小竹子激活大創意。年輕非遺傳承人,一邊學習師父的傳統手藝,一邊接受中央美院等高校的現代藝術熏陶,讓“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在新時代有了新表達。
青春總能為古老的技藝注入活力。位於金科北路附近的老陳竹編在社交媒體上有點火,這家開了30多年的老店鋪,因為竹編而在互聯網時代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網友葡萄特意穿越了半個成都,在這裡買到了喜愛的竹編包包,還拍了一組藝術感十足的照片。在年輕人越來越喜歡手作,越來越重視天然材料的當下,老陳竹編的火是偶然,也是必然。
放眼望去,老陳竹編的款式大多還保留著過去年代的生活痕跡,游偉等非遺傳承人則讓古老的竹編有了現代韻味。
在平樂古鎮,沒有人不知道游偉,他是那個做了30年瓷胎竹編的手藝人。古鎮上,瓷胎竹編能讓慢時間緊湊起來,也讓大伙的日子紅火起來。游偉在“竹編一條街”建了一座竹編展覽館,在這個二層的空間裡,擺放著游偉及團隊制作的五六百件作品。以竹編為生的幾十年裡,他始終緊跟市場的步伐,不斷更新設計,讓自己成了瓷胎竹編領域的佼佼者,也讓產品銷往各大城市甚至國外,帶動了周邊近200人就業,年銷售額達到300萬元。
竹編在崇州道明竹藝村是另一種風格。在這裡,年輕人探索著竹編的新方向。目前,竹藝村培育孵化了楊隆梅、丁春梅、肖瑤等16名創客人才,形成集聚62名竹編非遺傳承人、100名竹編藝人、6000余名從業人員的竹編產業集群,定向開發出精神文化產品、旅游體驗產品300余類創意產品。僅今年1—10月,竹藝村竹經濟產值達到1.9億元。
作為道明竹編的新起之秀,“90后”的肖瑤已頗有名氣。最近,她為明星劉詩詩定制的竹編“青山”獲得了網友好評。此前,她和團隊設計並制作的竹編大熊貓花花,登上了央視,也讓她上了熱搜。打破傳統的創意,突破束縛的造型,她的作品輕鬆地拿捏住了市場。年輕人在造型上突破,也喜歡在色彩上做文章,“95后”女篾匠張定娟用染色后的竹子,編出了大海、夕陽,還有色彩斑斕的包包,她希望能為竹編增添更多的意境。
創作者有意識的越界,換來了不可思議的跨界。在茅台和瑞幸掀起聯名熱潮時,竹編早就玩起了“定制”和“聯名”,更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們已經把竹子做成了大型裝置藝術,讓竹子不再只是一種易得便宜的生產原料,而是一座城市向外推廣的媒介。
3》“成竹”在胸
碳中和大潮下,林業碳匯的需求和交易量逐漸升溫,成都市廣袤的竹林是實現碳中和、助推碳匯的優質資源。2023年初,川西林盤的碳匯價值首次“變現”,袁家灣林盤和鹿林村余家林盤與四川天府國際會展集團有限公司,在四川環境交易所達成了首筆林盤碳匯交易。倘若進入碳匯交易市場,按照竹林每公頃每年固碳5.09噸,歐盟碳匯最高價900元/噸計算,成都竹資源每年可實現碳匯收益3億元以上。
把自行車賣到16個國家的阿布,站在即將開業的羊市巷29號院旗艦店裡,一臉興奮地對記者說,隨著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大家對綠色產品的要求增多,“成都是大熊貓的故鄉,有現代的生活方式,還有適合騎行的綠道,騎行環境好,竹子自行車有市場,外國人也更認可這裡生產的竹產品。”
即便在社交媒體上有一定的名氣,阿布還是希望用線下體驗來擴大影響力。張定娟上了一次熱搜后,小紅書上的關注多了,還想要更大的展示空間。的確,即便和大牌聯名、接私人定制,他們的生產也並不能那麼順暢地抵達銷售。
這與成都市竹文化發展研究會觀察到的現象契合。研究會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很多人喜歡竹編產品,但卻很難找到一個購買的地方”。站在春熙路國際金融中心7樓的大熊貓對面,他向記者講述了一段往事。幾年前,他在此接待了一位外地朋友,臨走時,這位朋友很想看看成都的創意竹編,順便帶點特色產品回家,但卻未能如願。
如何打通生產端和需求端的壁壘,如何讓大眾在一個地方就找齊成都所有的竹產品?研究會決定將在成都市區打造一個展示基地——成都市竹產業文化體驗館。在他們的構想裡,這個體驗館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成都竹文化竹產品,還能為成都竹企業、竹品牌提供展示空間。“它還可以是一個線上+線下的綜合銷售空間,助力成都的竹產品在行業內外破圈。”
11月的最后一天,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四川將把“以竹代塑”產品納入政府採購支持范圍,加大政府採購力度。頻繁的行業好消息讓研究會的工作人員更確信,“未來的產業前景更廣闊”。
“以竹代塑”的命題拋了出來,成都該如何作答?本月中下旬,“第二十五屆成都市竹文化節暨中國天府農博園竹產業國際高峰論壇”將在成都舉行,這將是成都竹文化與竹產業一次難得的機遇。“研究會力邀世界級專家,探明竹文化竹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該工作人員自信地說。
我們有理由相信,“成竹”不僅可以是公園城市一道靚麗的綠色風景,也可以成為一道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錢”景。(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黃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