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財經

花加經營危機中謀劃業務重啟

鮮花電商將走向何方?

2023年12月07日10:10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鮮花電商將走向何方?

  曾經的鮮花電商明星企業花加,最近陷入經營危機。面對網友質疑,12月5日晚,花加創始人王柯現身個人直播間並公開表示,花加此前的賬戶已經被凍結,目前正與供應商溝通,即將啟動新業務,未來將逐步解決老業務訂單的發貨問題。

  花加陷入困境,並不令業內意外。近年來,直播電商的興起、即時零售平台的入局,讓鮮花電商們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行業迎來大洗牌。“規模小、模式重、供應鏈管理能力弱,仍是花加等平台面臨的重大挑戰。”專家表示,這些平台陷入的困境,也提醒后來的創業者,垂類電商亟須改變此前流行的“跑馬圈地”打法,應聚焦自我造血能力,回歸商業真實運行規律。

  質疑聲中宣布重啟

  12月5日晚,在發布重啟聲明后,王柯如約出現在個人直播間。“什麼時候發貨”“能不能退款”……面對網友質疑,王柯坦言,公司已經停業兩個月,由於公司和個人賬戶均被凍結,9月以來的訂單均未發貨,也無法退款。“和法院溝通后,決定把業務進行恢復,一步步解決問題。”王柯稱,鮮花業務將於近期重啟,新業務獲得的利潤將優先用來履約此前的訂單。

  成立於2015年的花加,曾是鮮花電商賽道中的明星獨角獸。作為國內首批探索“包月訂花”的鮮花電商平台,它曾以“99元4束包月套餐,新用戶送花瓶”的營銷策略出圈。

  創新的模式、浪漫的故事,再加上O2O平台的發展風口,花加迅速崛起。2015年9月至2019年10月,花加共獲得6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2億元。巔峰期的花加累計付費用戶數超1500萬人,單月銷售額最高過億元,也吸引了Roseonly、野獸派、泰笛、Flowerplus、花點時間等同類玩家跑步入場。

  風口期吹起的泡沫終是表象。2019年,花加最后一次對外公布融資消息﹔同年“鮮花電商第一股”愛尚鮮花持續虧損被強制退市,有著近萬家鮮花實體加盟店的花集網終止在中小企業板挂牌,花見花開、門客生活等企業也相繼退出市場,花點時間被短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資本紛紛離場,留下一地雞毛。

  資本圈地難逃虧損困境

  從風光無限到大廈將傾,不到10年時間,鮮花電商為何走到勢窮力盡?“這一賽道的公司幾乎一開始採用的都是互聯網典型‘跑馬圈地’打法。”某著名早中期風險投資機構消費科技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這一打法講究先快速擴張,佔領市場份額,然后利用規模效應壓低成本,對其他競爭者進行降維打擊。“但這一打法在‘窄而深’的垂類電商領域很難跑通。”該名負責人表示,鮮花電商用戶范圍相對有限,獲客成本高,加上鮮花是易腐商品,物流運輸損耗多,供應鏈管理難度大。前期通過資本“燒錢”能夠維持,但資本退場后,平台資金鏈極易緊張,隨之陷入品控下降、用戶體驗下滑、營收減少的惡性循環。“花加面臨的核心問題在於尚未盈利便遭遇資本風停,這也是鮮花電商平台的普遍困境。”

  王柯也在此次直播中坦言,公司此前承擔較高的成本,未來開展的新業務將隻保留微信渠道,同時也會簡化產品線,減少大力度折扣,通過提高經營效率來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營銷成本。

  不過,一旦失去了多元渠道優勢和價格優勢,花加能否重獲消費者青睞?全亞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斗南花卉交易市場的一名採購商對記者表示,由於鮮花不是剛需,消費者對價格特別敏感,消費黏性極難維護。“一方面要嚴格品控,另一方面還要穩定價格。鮮花行業看起來很美,但痛點太多了。”

  鮮花賽道面臨更激烈競爭

  隨著國內電商的快速發展,相比多年前,垂直細分的鮮花電商平台面臨著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近幾年,伴隨短視頻、直播電商的迅速發展,鮮花線上售賣方式變得更加多元。不少鮮花基地憑借原產地優勢紛紛涌入線上。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直播間,以9.9元、19.9元在直播間引流的商家越來越多。

  不少生鮮平台也在加碼鮮花品類,培養消費者“下單時順手帶走一束花”的習慣。在叮咚買菜平台,鮮花綠植產品數量達到100多種,且和水果在一個頻道中,價格多在20元左右。在盒馬APP上,時令鮮花也與果蔬被列在同一個頻道,價格最低在10元以內。在2021年成立的“盒馬花園”已經在全國范圍布局鮮花產業鏈,陸續將昆明的繡球、山東的芍藥、內蒙古的沙漠蝴蝶蘭等中高端、小眾花材引入門店,鮮花的價格、貨源渠道也日趨透明。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6年鮮花電商市場規模僅為168.8億元,到2021年總銷售額已經達到896.9億元。隨著電商和快遞行業的不斷發展,鮮花電商的市場規模也將繼續擴大,預計2025年將達到1500億元。

  鮮花電商下半場將呈現什麼樣的新趨勢?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分析,從市場需求看,鮮花電商仍然有發展機會,隨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未來的鮮花電商行業需要更加注重品質、個性化服務和技術創新,以提高用戶體驗和競爭力。(北京日報記者 馬婧 袁璐)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