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大雪·仲冬時節始 萬物冬藏待春歸

2023年12月07日09:56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雪·仲冬時節始 萬物冬藏待春歸

“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當夜晚的溫度變得越來越低,呼出的空氣像水霧一般飄散,2023年的最后一個月悄然到來,意味著這一年已經進入尾聲。12月7日,大雪節氣來臨,告訴人們仲冬時節的開始。

  “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記載中,“雪”是水汽遇冷的產物,代表寒冷與降水,所以大雪節氣積寒凜冽,降水量增多。這時,氣溫也顯著下降,中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冬季。在偏北的北方,已經是大雪紛飛了。

  雖是大雪,但節氣大雪與天氣上的大雪意義不同,也並不代表此日是全年下雪量最大的節氣。在民俗專家劉孝昌看來,大雪與小雪一樣,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的節氣,而不是指降雪的大小。這是千百年來農耕文化的產物,是對節氣變化的反映。

  天氣寒冷 鹖鴠不鳴

  在寒意料峭的仲冬裡,古人通過眼睛觀察到了大自然怎樣奇妙的變化?據古籍記載,大雪分為三候,分別是:“一候鹖鴠(hé dàn)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為此時因天氣寒冷,名為“鹖鴠”的動物不再鳴叫了﹔這時陰氣最盛,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而“荔”為馬蘭草即馬蘭花,據說也能感受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鹖鴠,看似陌生名稱,但對於不少人而言,早已在幼時的語文課本中見到過其身影。因為現在普遍認為,鹖鴠就是寒號鳥,是課本中叫著“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卻因為懶惰而被凍死的鳥兒。而翻閱古籍,會發現其中所記載的“鶡鴠”,有著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夜鳴求旦”——在晚上鳴叫,呼喚白天到來,太陽升起。

  《禮記·月令》中有載:“(仲冬之月)鶡旦不鳴。”鄭玄注:“鶡旦,求旦之鳥也。”同時,晉人郭璞在《方言》的注本中記載道:“鹖旦,夜鳴求旦之鳥。夏月毛盛,冬月裸體,晝夜鳴叫,故名寒號。”郭璞筆下的鹖鴠,冬天會掉毛,全身赤裸,喜歡白天黑夜不停鳴叫。

  到了元末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一書中,這種動物生性懶惰不願做窩,隻會在受凍之時自鳴“得過且過”,所以叫作寒號鳥。而這則故事,也被改寫成語文教材中的《寒號鳥》一文。

  可寒號鳥究竟是什麼鳥?從古至今,不同的文獻有許多真假難辨的描述,因此人們對其定義也莫衷一是。如今比較多的說法認為,其不是鳥,而是一種嚙齒類動物,叫復齒鼯鼠。

  銀杏金黃 燦爛耀眼

  如今,漫步成都的街頭,抬頭就會發現,一道金黃的風景線閃現眼前。大雪節氣雖寒風蕭瑟,但與寒冷的天氣一同到來的,還有金黃燦爛的銀杏葉。進入11月后,成都街頭的銀杏葉開始陸續由深綠轉為金黃,當天氣愈冷,目光所到之處,銀杏葉越發燦爛耀眼。

  “千百年來,成都的街頭都廣植銀杏。且早在1983年,銀杏就已經成為成都市的市樹了。”此前在採訪中,劉孝昌說起了成都冬日銀杏葉變黃時的景象,成都的文殊院、青羊宮、大慈寺、百花潭、浣花溪以及舊時的少城區域,都有大片的銀杏樹,成都仿佛沐浴在一片金色的海洋中。“特別是望江樓公園的銀杏,在冬季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美得令人目不暇接。”

  當片片金輝點綴枝頭,會讓人暫時忘卻寒冷天氣所帶來的蕭瑟與陰郁。趁著冬日和煦的陽光,又是觀賞銀杏極好的時節,不妨出門晒晒太陽,珍惜為數不多的暖陽,盡情享受冬日的樂趣。(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