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重慶發現中國最早明確紀年西漢墓

文物考古專家初步判斷墓主或為善武男性

2023年12月07日09:48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慶發現中國最早明確紀年西漢墓

12月5日晚,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重慶市武隆區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有明確紀年的西漢初期墓葬,出土遺物600余件。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的西漢墓葬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年代之久遠,在重慶尚屬首次。這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最早明確紀年的西漢墓。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從2023年9月開始,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對該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發現的墓葬名為“關口西漢一號墓”。與其同時發現的,還有一批東漢時期的磚、石室墓。

  墓葬保存完整

  具有多文化交匯特征

  據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項目考古領隊黃偉介紹,因為棺槨全部浸入水中,隔絕了空氣及其他物質的侵蝕,保証了墓葬的完整,因此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隨葬品。這些隨葬品對認識西漢葬制葬俗,以及當時的社會面貌有著重要作用。

  此次發掘的“關口西漢一號墓”為楚式墓。楚墓通常以漆木器作為主要隨葬品。此次考古發掘中出土的耳杯、漆盤、漆幾、漆案、漆樽、漆卮、漆盒、漆奩、漆壺等多種漆木器器型、紋飾,均與荊楚地區的漆器類似。同時,分箱的結構也具有楚文化的特征。此外,墓中還出土了有著明顯秦文化特征的蒜頭壺以及巴、蜀文化典型特征器物銅鍪等。因此,巴、蜀、楚、秦文化交匯融合的時代特征,在“關口西漢一號墓”中顯露無遺。

  黃偉透露,雖然墓室具有楚文化的特征,但是棺槨採用的卻是當地常見的楠木。棺槨外圍所用的白膏泥,也是墓室旁邊可就地取材的原料。因此,該墓主人究竟是當地人還是遷徙過來的楚人,暫不知曉。目前,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已經對墓主人開展了體質人體學相關方面的檢測,專家初步判斷墓主人為男性,死亡時間應為中老年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從骨骼狀況來看,墓主人應身強力壯,另根據墓中出土的銅矛、弓箭等兵器,推測其可能為善武之人。

  23枚“干支”木牘

  目前是全國首次發現

  出土遺物中有著明確文字記載的木牘,成為重中之重的關注對象。黃偉介紹,該墓出土的木牘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整套共23枚的“干支”木牘,另一部分是8枚被稱為“遣策”的木牘。在這8枚木牘中,有3枚暫未發現文字記載。

  黃偉表示,整套“干支”木牘目前是全國首次發現。遣策則是古人在喪葬活動中記錄隨葬物品的清單,“關口西漢一號墓”中共發現了5支木牘記載了相關內容。“遣策上一般會記載下葬之時隨葬器物種類、數量等,對於研究西漢時期葬制葬俗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黃偉說,木牘的記載還能夠將古時的器物與名稱對應,解決名物對照的問題。例如學術界對於卮與樽兩種器物命名一直存在爭議。雖然二者都是盛酒的器物,但對於二者形態眾說不一。這一次,可以通過遣策記載與實物對照得到確切結論。

  此外,在“關口西漢一號墓”中還發現了目前國內唯一一件西漢時期的木船模型。北方因為氣候干旱,古人較少使用木船作為交通工具,因此通常隨葬的都是車馬﹔南方雖常以船作為交通工具出行,但以船作為隨葬品卻很罕見。因此,“關口西漢一號墓”中發現的木船模型屬於特別重要的發現。

  同時出土的車馬模型等,也是因墓內水浮力及木棺疊壓等原因而散落,后續還需要大量的修復工作,才能還原其本來面目。

  關於“涪陵”設縣,學界一般認為是建於漢武帝時期的西漢建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40年。此次在簡牘中關於“涪陵”的記載,將涪陵縣設縣的歷史從西漢中期提前至不晚於西漢初期。(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