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陽台” 是家 也是詩和遠方

陽台——作為室內與室外的連接空間,既承載著生活美學,也寄托著自然情懷。
今年7月,成都市公園城市局、成都市委社治委主辦的“迎大運·遇見最美成都”2023年“遇見最美陽台”暨“遇見最美社區花園”創建活動,吸引了23個區(市)縣共計310個點位參與,惠及社區居民、商家400余萬人,最終評選出100個獲獎點位。
近半年時間過去,這些點位發生了哪些變化?怎樣持續性推動“最美陽台”建設?陽台一隅如何為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體驗?12月6日,記者走進位於成華區升仙湖社區紅花堰小區和金牛區茶店子街道育新社區,實地探訪“最美陽台”的變化。
從被動參與到主動維護
打造“最美陽台”
帶動小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在升仙湖社區紅花堰小區,從鄰近的高架上向小區望去,一棟棟小樓房的窗台都“鋪”上了鮮艷的月季。“從陽台到外立面再到周邊環境,整個小區都‘煥然一新’。”68歲的居民陳德鳳告訴記者,自己從1998年就搬到了這裡,“最近,大家都在小區志願者的動員下領養了花卉,用鮮花裝點家園,大家都很有干勁。不少搬走的鄰居又帶著孩子回來住了。”
據了解,紅花堰小區在街道“134”幸福紅微網體系的組織支撐基礎上,推動多元主體“入網賦能最美陽台建設”,引導社會各界力量融入基層治理,由平台公司負責出資和建設,社會組織出方案,社區、居民參與獻智獻力。
“還有‘鐵榔頭’黨員志願服務隊、紅色孃孃幫幫團、微網格員、居民骨干,組織大家一起積極參與花卉領養、樓道美化、垃圾清掃,讓我們小區越來越美!”陳德鳳高興地說道。
此外,在意願征集、內容協商、方案實施等方面,升仙湖社區還調動居民參與熱情,推動小區改造由“被動參加”向“主動參與”轉變,為小區提檔升級凝聚起強大合力。
“利用小區的閑散區域,打造成可供休息的生活空間,讓大家在這裡更有歸屬感。”升仙湖社區黨委書記來紅梅現場介紹,“最美陽台”項目還帶動了小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在樓頂安裝了自動噴淋系統,在單元樓棟安裝了節能環保燈,建立了“三個一點”維護機制來實現資金保障,即平台公司出一點、在地商家籌一點、小區志願者捐一點的方式來保証項目的持續性。
來紅梅向記者坦言,小區共7棟520戶,居民多為基層工作者,80%以上是來到成都奮斗的租戶,通過“最美陽台”項目,居民和規劃師團隊在家園扮靚的過程中,也逐漸從陌生到熟悉,建立了熟絡的鄰裡關系。
空置屋頂變身園藝美學生活館
打造“最美陽台”
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在金牛區茶店子街道,育新社區的二樓屋頂格外醒目,相較周邊一些空蕩的陽台多了幾分生機。據悉,由閑置空地到屋頂花園的這個過程,經過了社區規劃師、街道、居民、社區以及第三方團隊的策劃,按照“商居融合社企共治全民共享”的打造思路,一個多功能的園藝美學生活館由此而生。
“生活館以花卉為主題,結合屋頂綠化,種植了100余種植物,形成四季常青、四季有花的效果,並於今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園藝美學生活館負責人秦大智介紹,生活館還涵蓋了“鄰裡生活”“陽台農業”服務功能,並劃分為五個分區,形成陽台農業樣板體驗區、DIY學習體驗區、社區自然學堂、共建成果展示區、議事交流共創區五大場景,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記者了解到,生活館還借力於微網格員們的走家串戶,了解居民的具體需求和實際情況,開設系列有針對性的家庭園藝公開課和活動。如“‘青’理廢舊雜物,‘換’醒美麗陽台”活動就是在走訪過程中發現有的居民陽台雜亂不堪,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發起的。
“我們發動轄區共650余戶家庭積極參與‘最美陽台’打造,讓綠色和生活美學從社區花園輻射到每家每戶的窗台。”秦大智告訴記者。“我們用事實証明,基於‘花卉園藝+’模式打造‘最美陽台’、引領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可行的。”
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姜秋吉表示,希望以園藝美學生活館為載體,向市民提供弘揚生態文化、傳授園藝技能、培育愛綠護綠意識,營造更高品質的社區生活場景。(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菲菲 陳秋妤 受訪單位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