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大熊貓科研“王炸”機構聯合 細讀新牌子背后的牽手

2023年12月06日08:4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牌子背后的牽手

大熊貓科研格局發生變化。日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發起成立的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正式揭牌。由此,大熊貓科研領域的兩大“王炸”機構開啟強強聯合。

揭牌儀式上,雙方表示,將打造大熊貓科研合作交流“世界級平台”。“世界級”從人員構成上可見一斑:中心由全國首位大熊貓科研領域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牽頭,整合了國際上實力最為強大的兩個大熊貓科研機構的資源和力量。

為何要構建這個平台?這個平台將為國寶的保護帶來哪些影響?

等待已久的牽手

盡管都致力於研究和保護大熊貓,但兩大“王炸”機構長期處於各自忙碌的狀態

這是一次眾所期盼而又頗為曲折的牽手。故事要從40年前說起。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均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1983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前身——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挂牌,剛一成立就參與到大熊貓搶救中。彼時,因箭竹開花,邛崍山系等大熊貓分布地區的大熊貓主食竹大面積枯死。在世界自然基金會支持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成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搶救野外飢餓、傷病的大熊貓。

由於受傷、飢餓致病的大熊貓實在太多,為了方便轉運和救治,1987年,成都市政府決定建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並與成都動物園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隨后的歲月裡,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與成都動物園逐漸剝離,先后歸屬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等業務部門管理。在長期的運作中,以大熊貓圈養繁育為主要業務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了外地游客來蓉熱衷的“打卡點”。

盡管都致力於研究和保護大熊貓,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各自忙碌的狀態。

1983年至2013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與臥龍特別行政區、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直屬原四川省林業廳(現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管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先后在雅安市和成都都江堰市設立碧峰峽基地、都江堰基地。2013年,中央編辦批復同意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為原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直屬事業單位。2015年底,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挂牌成立。依托省級和國家級業務主管部門,加之長期從事大熊貓野外放歸,並為大熊貓國家公園提供科研技術支撐,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定位方面,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差異明顯。

有意思的是,2008年開建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距離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隻有一個小時車程。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旗下的熊貓谷,距離都江堰基地更是隻有15分鐘車程。

必須開始的牽手

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推動兩者牽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都不低

實際上,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推動兩者牽手的呼聲並不算小。

回歸到兩家科研機構的核心業務——保護和研究大熊貓,兩者牽手的迫切性更高。

長期以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專注於圈養大熊貓繁育研究,並取得廣為認可的成效,擁有國內首家開展特有瀕危保護研究的開放實驗室。目前,基地內共有人工繁育(圈養)大熊貓200多隻。

但由於缺乏更廣泛的野生種群資源、野外棲息地研究等支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科研成果並不能直接反映在大熊貓科研與保護的核心議題——復壯大熊貓野生種群上。

而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不僅擁有364隻圈養種群,更憑借扎根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支撐大熊貓國家公園等優勢便利,在大熊貓圈養種群野化放歸等方面走在國際同行前列。迄今,該中心先后在位於雅安的四川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設立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基地,並成功讓多隻大熊貓回歸野外。此外,作為大部分旅外大熊貓的“娘家”,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擁有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優勢。

從整合資源角度來說,兩者牽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樣不低。

大熊貓分布的川陝甘三省,均立足自身資源組建了規模不一的大熊貓科研機構。例如,陝西擁有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現擁有大熊貓圈養種群數量49隻。值得一提的是,魏輔文院士的主要科研成果均誕生於陝西。甘肅則組建了包括24家高校、科研機構等在內的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片區)科技創新聯盟,並在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建立常設性科研機構。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四川想要更好地保護和研究大熊貓,推動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牽手是順勢而為。

合作8個月后的正式牽手

從共享資源開始,進一步鞏固在大熊貓科研領域的領先優勢

“挂牌是在11月,但合作已經開始8個月了。”11月17日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挂牌儀式上,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一位技術員說。

今年3月,為籌建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陸續派出多批次科研人員進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並實現常態化辦公。目前,除飼養團隊之外,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已經到位。

除了人員的交流,最為核心的是設備儀器和大熊貓種源的交流。眼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疾病防控、救護等領域的絕大部分科研設備,均已運抵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而相互交換大熊貓種源、共同制定大熊貓繁育計劃等事項已被擺上日程。

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參建專家介紹,牽手之后,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將共同加強大熊貓譜系管理、研究推出優生優育計劃,同時推動更多的野生大熊貓種源參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繁育和科研工作。

除了共同繁育大熊貓的下一代,雙方牽手之后還會有哪些合作?

這個問題已有答案。揭牌儀式上,魏輔文院士牽頭的大熊貓保護研究學術委員會和大熊貓保護國家創新聯盟同步成立。按照設想,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將採取“委員會+聯盟+實驗室”模式推動科研攻關。

此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成都市政府將聯合出資設立首期1.1億元的大熊貓保護研究基金。同時,共同啟動國家公園野生大熊貓種群與棲息地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圈養大熊貓種群遺傳多樣性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兩個重大聯合攻關課題,推進設立國家林草局大熊貓重點實驗室。

“我們希望,合作能夠進一步鞏固四川在大熊貓科研領域的領先優勢,為大熊貓野生種群復壯和棲息地恢復以及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貢獻更大力量。”對於未來,各方充滿期待。(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成棟 徐浩煊)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