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雪飛天” 不一樣的蘇翊鳴

![]() |
蘇翊鳴在比賽后致意。 |
![]() |
蘇翊鳴在比賽中。 |
重回“雪飛天”,再圓冠軍夢。近日,2023—2024賽季國際雪聯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台舉行。冬奧會冠軍、中國選手蘇翊鳴成功演繹高難度動作,繼北京冬奧會之后再次問鼎“雪飛天”。
冬奧會奪冠近兩年后,蘇翊鳴有了新角色、新成長,也有了新的目標。
重回福地
與北京冬奧會大跳台比賽在白天舉行不同,本屆世界杯男子單板項目決賽安排在夜間。滑板少年從高空飛馳而下,在夜空中起跳翻騰,極具沖擊力和觀賞性。
在此前的資格賽中,蘇翊鳴成功完成正腳內轉1800的動作,從22名高水平選手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身份晉級決賽。
決賽在5名頂尖選手之間展開。整體實力強勁的日本隊有荻原大翔、木俁椋真、木村吉良3人入圍,瑞士選手尼古拉斯·胡貝爾則是其中唯一的歐洲面孔。
北京冬奧會上,蘇翊鳴在首鋼滑雪大跳台一飛沖天,奪得冠軍。不過,自北京冬奧會后,蘇翊鳴一直沒有參加國際雪聯的正式賽事。時隔近2年再次來到“雪飛天”,蘇翊鳴把這裡當成了重回舞台的起點。
決賽中,蘇翊鳴第一跳成功做出反腳內轉1800的動作,取得89.00分,排名第一。第二輪,蘇翊鳴成功挑戰正腳內轉1980的動作,得到全場最高的95.50分。最終,他以184.50分站上最高領獎台。日本選手木俁椋真、木村吉良則分獲二、三名。
“能夠回到這裡並收獲金牌,真的太開心了。”蘇翊鳴說。由於決賽前兩跳發揮出色,最后一跳蘇翊鳴已經沒有了壓力。就像北京冬奧會一樣,他用一個簡單的“亮相”動作,向現場觀眾致謝。
“最后一跳前,站在出發點,感覺像回到了北京冬奧會時的場景。”蘇翊鳴說,“賽場的環境和氛圍真的非常好,無論是觀眾、選手還是現場的工作人員,我向他們致敬。”
目標米蘭
正如蘇翊鳴所說,重回“雪飛天”就像坐進了時空穿梭機器。比賽結束后,蘇翊鳴與教練佐藤康弘激情相擁。正如北京冬奧會奪冠時,在鏡頭前一向淡定的蘇翊鳴,伏在教練肩頭痛哭不已。
“我需要再一次在這裡証明自己,我做到了,這並不容易。”蘇翊鳴說。
近兩年的時光,蘇翊鳴從18歲的少年逐漸成熟。“這兩年,從外形到內心,我的變化挺大的,包括最基本的身高、體重都有變化。重新回到賽場,對身體和心理都是一種挑戰。”蘇翊鳴說。
北京冬奧會之后,蘇翊鳴多了一個新身份——今年,他成為清華大學2023級本科新生。對此,蘇翊鳴曾表示,18歲時許下的3個願望——獲得北京冬奧會參賽資格、站上最高領獎台讓國歌奏起、拿到理想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全部實現了。
成人的夢想實現之后,蘇翊鳴還有更多目標和挑戰。在單板滑雪賽場繼續挑戰極限,就是其中之一。
“我對單板滑雪的熱愛沒有改變,這項運動沒有極限,選手們可以突破自我、展現各自的特點。”蘇翊鳴說,接下來,他最大的目標就是2026年米蘭冬奧會。蘇翊鳴表示,為了人生的第二次冬奧會,他還要在未來幾年裡不斷完成參賽的小目標,積累經驗,強化自己。
“作為一名單板滑雪運動推廣人,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這項運動。”蘇翊鳴說。
再迎大賽
在此次世界杯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賽中,19歲的中國選手劉夢婷闖入決賽,並最終獲得第七名。
首次參加世界杯比賽就進入決賽,這對劉夢婷來說是個很大的驚喜。“這次的目標就是把動作完成好,並且提升滑行速度。通過比賽,我感覺與國外高手還是有差距。”劉夢婷說,“首鋼滑雪大跳台是我的一個開始,未來我會總結經驗,爭取更好的表現。”
除了蘇翊鳴,首鋼滑雪大跳台也迎來了許多“老朋友”。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賽,冬奧會亞軍、法國名將苔絲·勒德以及冬奧會季軍、瑞士選手瑪蒂爾德·格雷莫德均亮相“雪飛天”,瑪蒂爾德·格雷莫德最終收獲金牌。
“我對這個大跳台已經很熟悉了,真的很喜歡這個大跳台。”苔絲·勒德說。
在單板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中,北京冬奧會冠軍、奧地利選手安娜·加塞爾將金牌收入囊中。比賽后,安娜·加塞爾說:“我喜歡中國,每次來中國參賽都有出色的表現,首鋼滑雪大跳台是世界上最好的大跳台之一,有助於運動員做出完美的動作。”
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是國際雪聯主辦的國際A類賽事,賽事成績積分將計入選手世界排名。該項賽事前身是2010年起落戶北京的沸雪北京世界單板滑雪賽。2017年,經國際雪聯確認,賽事升級為國際雪聯單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2019年,賽事增加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項目並在首鋼滑雪大跳台舉辦。今年,該項賽事時隔4年重回“雪飛天”,共有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166名選手參賽。
北京入冬天氣寒冷,但精彩的比賽仍吸引了大批冰雪愛好者到場觀賽。世界杯期間,大跳台周邊還舉行了音樂節等活動。作為北京冬奧會的重要遺產之一,首鋼滑雪大跳台已成為北京群眾冰雪活動的重要地標。據介紹,2022年,大跳台區域搭建了冰雪世界,在40余天的運營時間裡接待了5萬多名游客。世界杯結束之后,這裡將繼續開展大眾冰雪活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