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童伴計劃”即將邁入第9年

從一個人一個家 到一群人一個家

2023年11月30日08:3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一個人一個家 到一群人一個家

擔任志願者時,劉杰和孩子們合影。 受訪者供圖

“童伴媽媽”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團省委供圖

  新聞名片

  童伴計劃

  “童伴計劃”是一個留守兒童關愛項目,通過在村鎮、社區選聘一位“童伴媽媽”,對轄區內的留守兒童進行照顧,並在所在地建立“童伴之家”用作活動場所。

  項目探索“一個人、一個家、一套工作體系”的關愛模式。“一個人”,指在試點村選拔招聘1名55歲以下、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具備初中及以上學歷的婦女擔任“童伴媽媽”,在村兩委指導下負責完成排查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履行登記建檔、定期走訪、指導和督促監護人履行監護責任、收集需求並及時回應、爭取政策落實等職責。“一個家”,指匹配建立一個“童伴之家”作為實體活動陣地。“一套工作體系”,指搭建縱向的縣鄉村三級遞送機制,以及涵蓋團委、民政、公安、教育、衛健等職能部門的橫向聯動機制。

  11月中旬,“天府青年雲”小程序上,“童伴計劃”子項目啟動公測,“項目骨干分級管理、主題活動動態展示、兒童教育資源共享”的一體化線上留守兒童關愛平台開始試運行。

  11月上旬,團省委舉辦的2023年留守兒童關愛“童伴計劃”項目骨干培訓班結業,來自全省21個市(州)的100名“童伴媽媽”和項目辦負責人參加了培訓。

  兩件事都與“童伴計劃”密切相關:一個線上,提高項目運行信息化程度﹔一個線下,提升項目實施精准度。從2016年啟動試點,到2019年被團中央點贊並全國推廣,再到2023年全面提質增效,在“童伴計劃”即將進入第9個年頭之際,我們進行一次回望。

  持續迭代

  進入全面提質增效階段

  2016年“童伴計劃”啟動試點,8年裡歷經多次迭代,項目不斷發展壯大,關愛留守兒童的效果持續顯現。

  2019年,“童伴計劃”進入連續多年高速增長階段,作為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內容,開始“大幅擴面”,將更多的村社、兒童納入項目覆蓋范疇。項目啟動之初,首批僅有165個村(社區)入圍﹔2023年,項目已在四川全域推進,建成布局均勻的“童伴之家”2156個,覆蓋留守兒童集中區域。項目得到團中央高度認可,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進入2.0時代。

  近兩年,“提質增效”成為“童伴計劃”3.0時代的關鍵詞。

  11月18日,周六,雅安市天全縣新華鄉永安村,“童伴媽媽”淡青帶著孩子們學習“小雪”節氣的知識。將二十四節氣與日常活動相結合,是淡青和周邊幾位“童伴媽媽”的新嘗試,“非常受歡迎,有些孩子還給我們提醒:下個節氣要來了哦。”

  這樣的探索,成為“提質增效”大背景下,“童伴計劃”在基層不斷創新、實踐的有效案例。

  “對外,項目不斷契合留守兒童需求變化,創新性和豐富程度都很重要。”團省委權益部副部長、“童伴計劃”項目負責人魏文俊介紹,除了鼓勵創新探索,各級培訓和交流活動也常態化開展,一方面持續提升“童伴媽媽”的業務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碰撞出更多靈感,讓“童伴之家”的活動更加有質有量。今年,項目辦還為全省所有項目點位統一制作發放工具包,為“童伴媽媽”的工作再添一份助力。

  對內,團省委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不斷提升“童伴計劃”規范化管理水平和項目影響力。探索建立網絡信息化工作平台,通過雲賦能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今年,項目辦將依托“天府青年雲”平台,重點打造“童伴計劃”一體化線上留守兒童關愛平台。該平台不僅可對全省2156個“童伴之家”的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動態展示,還可對“童伴媽媽”履職能力進行量化追蹤管理,並為留守兒童、兒童監護人以及“童伴媽媽”提供心理關愛、自護教育、技能培訓等系列視頻課程服務。

  “目前平台正在試運行,第一周就有1000多個‘童伴之家’入駐。”魏文俊透露,平台的建成也將進一步拓寬項目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已有愛心企業前來對接,希望為“童伴之家”提供幫助。

  效果顯現

  讓參與者的內心感到溫暖

  “媽,我去看看張媽媽。”巴中市南江縣下兩鎮碓盤村,今年已經考上大學的石歡有一個習慣,就是一回家就會聯系“童伴媽媽”張蓉。

  談及張媽媽,石歡用得最多的詞是親近。石歡說,一直到現在,腦海裡仍然清晰保留著張媽媽帶著大家做游戲的畫面,是一種“那年夏天”般的美好回憶。石歡的母親林金華則說,張媽媽填補了自己因外出打工而缺少對孩子陪伴和守護的遺憾,“娃娃能夠健康成長,非常感謝張媽媽的付出。”

  一個小小細節,詮釋了陪伴的價值,也凸顯了“一個人、一個家”的存在意義。

  “我覺得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和魅力,就是‘人’,專門的‘人’。”共青團天全縣委書記吳建儀常常和“童伴媽媽”交流,大家都覺得,“童伴計劃”可以給孩子們一個心理暗示:你不孤單,你的身邊時刻有人,你的家旁還有一個家。

  “這會推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吳建儀說,因為“童伴媽媽”的存在,孩子們不會覺得“童伴之家”只是一個簡單的房間,“這裡有人關心自己,有人、有地點,還有好玩的游戲,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願意來。”

  採訪中,“良性循環”這個詞被不少人提及,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理解的“良性循環”。

  今年“五一”小長假,志願者劉杰結婚了。她是“童伴計劃”項目的“元老級”志願者,2016年項目剛啟動試點,在四川農業大學讀書的她就加入進來。她和自己的先生也是在“童伴之家”相識的。劉杰說:“婚禮上,播放了‘家’裡孩子提前錄制的祝福視頻,自己此前並不知情,非常驚喜。”雖然如今在重慶工作,但劉杰依然和孩子們保持著視頻聊天的習慣。今年暑假,她和老公帶著喜糖等小禮物,回去和孩子們好好玩了一天。

  隨著“童伴計劃”項目的迭代發展,如今“一個人”仍然在,但“一個人”背后的人越來越多:廣大志願者、高校“三下鄉”團隊,還有很多社會愛心力量,都開始為“童伴媽媽”提供支持。在“童伴媽媽”淡青看來,如今可以開展的活動內容越來越多,孩子們能接收到的關愛也越來越多,“比如暑假期間來的高校志願者,帶來了專業課程和青春熱情﹔還有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資助,讓孩子們有了更多的學具和玩具。”

  今年9月開學季,遂寧射洪市金華鎮西山坪村的“童伴媽媽”馬雪梅,前往當地中小學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已是“感動遂寧”人物的她,講述了自己對“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自強不息”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思考。簡短卻富有意義的志願小課堂,實現了“童伴計劃”的文化輸出。

  “正是這一個個不同的‘良性循環’,讓我們回看‘童伴計劃’時,內心感覺到溫暖。”吳建儀說,這也是這個項目取得實效最好的體現。

  更多期待

  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助力

  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留守兒童基數較大,作為關愛留守兒童項目,“童伴計劃”可以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助力,讓人們擁有更多期待。

  賦能活動開展——“除了配合學校做好功課,‘童伴之家’能夠開展的活動很多,特別是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個人安全防護、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可挖掘的空間很大。”魏文俊介紹,今年以來,全省2156個“童伴之家”圍繞防性侵、防溺水、法治教育、安全自護、心理健康等開展教育研學活動5.1萬場次,服務留守兒童及監護人58.4萬人次。

  賦能社區治理——“‘童伴之家’服務的不僅僅是孩子,也服務了家長,服務了鄰裡,服務了社區。”資陽市雁江區拱城社區黨委書記夏忠越認為,與農村地區不同,社區裡的“童伴之家”被賦予更多的功能。比如通過活動,以孩子們為紐帶,拉近親子關系,強化鄰裡聯系,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是我們做工作必不可少的參考因素。”夏忠越說,“童伴之家”不僅是關愛留守兒童的陣地,也是幫助基層干部推進社區治理的橋梁之一。

  賦能社會資源——有兩個關鍵詞:鏈接和盤活。鏈接,是指“童伴計劃”可以成為鏈接社會資源的載體。“留守孩子的心願各異,有的是想去大城市看看,有的是想去看電影、逛博物館科技館……‘童伴媽媽’肯定覆蓋不完,但若是鏈接到愛心組織和人士,這些願望就更容易實現。”魏文俊介紹。盤活,是指將鄉鎮的閑置資源利用起來,比如鄉鎮合並后空置出來的辦公場所,可以改造、優化成為“童伴之家”活動陣地,既實現資源合理利用,也為“家”裡的活動開展提供更多硬件支撐。

  “我們提出的提質增效,不僅是項目化、精准化、常態化、規范化,也包括賦能,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公裡’提供助力。”談及項目未來,魏文俊這樣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浩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