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李冰治水前 古蜀先民如何筑城防洪?

詳解眉山發現第9座寶墩文化城址

2023年11月27日07:50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李冰治水前 古蜀先民如何筑城防洪?

  璀璨而神秘的古蜀文明,從4000余年前寶墩先民種下的一粒稻谷“啟程”。成都平原河流交錯,土質疏鬆肥沃,先民逐水而居,發展農耕,孕育出璀璨的古蜀文明,但同時,治理水患也成為古蜀先民一場長久的博弈。近日,四川省眉山市公布發現被確認為屬於寶墩文化城址的登雲古城遺址。考古人員通過前期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發現登雲古城依河而建,城牆外有環壕,與寶墩文化的其他城址表現出相似的特征。這一獨特的城牆筑造形式,為人們展現出在早於李冰治水的2000多年前,一幅古蜀先民與水博弈,頑強向著成都平原腹地邁進的生活圖景。

  利用地形優勢

  使城牆與壕溝組成防洪體系

  根據古城形制、城牆筑造、遺存面貌可以確定,登雲遺址應該是寶墩文化時期,地處成都平原南部的一座古城遺址。在此前發現的八座寶墩文化城址中,高山古城遺址墓地年代約4500年以上。根據城牆內出土木碳測年,登雲城址的年代不早於距今4800年,這一新發現的第9座寶墩文化城址,進一步擴大了寶墩文化的分布范圍及年代上限。

  寶墩古城是目前發現面積最大的、具有內外雙重城牆的城址之一。據了解,寶墩文化城址的特點是建在成都平原河流間的台地上,城牆的長邊往往與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長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於防洪,也便於設防。登雲古城就處於岷江西岸二級平原上,東距岷江約2千米。城內存在至少1條早期河流,河流可能比城址年代略早,或者與早期建城有一定聯系。

  在登雲古城城牆外,考古人員發現了環壕,而寶墩古城在內城牆以外四個方向也都確認有城牆或壕溝。此外,寶墩城邑中的芒城古城、雙河古城以及紫竹古城均有內外城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唐淼曾提道,寶墩古城外城牆外的壕溝寬達20多米,壕溝中曾考古發現了幾米厚的淤泥,這說明壕溝裡一直有積水。寶墩先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形和河流的天然優勢,將高大寬闊的梯形城牆和壕溝組成了一個防御體系。

  斜坡堆筑法

  體現古蜀人先進的治水理念

  在唐淼看來,古蜀先民在寶墩文化時期就已經漸漸萌發出先進的治水理念,這種理念和大禹治水“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棄堵為疏的方式吻合:“河水由西向東、由高向低流經成都平原時,水的流速很高。這種動能強勁的水用堵的方式無異於螳臂擋車,所以古蜀先民在選擇聚居地時充分考慮用水避水,把城址建在土台之上,同時用城牆和城壕結合變堵水為疏導。”

  另外,寶墩文化時期城牆為梯形,坡度不陡,寶墩文化城址的城牆建造,都是採用就地挖壕取土筑牆的“斜坡堆筑法”。相比中原北方地區採用“版筑法”側重御敵防守,“斜坡堆筑法”更側重於利用足夠堅實的牆基和厚實的斜坡式牆體,發揮抵擋洪水源頭沖擊以及利用牆體斜面,削弱水勢、順水引流的導水作用。“這種坡度的城牆人要爬上去比較容易,但梯形的結構面對洪水沖擊時卻可以更加穩固。”唐淼表示,“所以這時的城牆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抵御西北而來的洪水,同時也可以防止野獸或者外敵的入侵。另外,我們猜測其實寬大的城牆頂面也可以充當一個臨時避難所的作用。”(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茹懿)

(責編:李強強、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