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一部古舊地圖集道出蓉城變遷史

2023年11月24日08:3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部古舊地圖集道出蓉城變遷史

《四川成都府圖》,選自《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勝全圖》。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供圖

《成都古舊地圖集》。

本書編寫團隊供圖

  “厚重”,大概是所有人見到這本《成都古舊地圖集》的第一印象。聚光燈下,從中間部分攤平,綠色的封面與封底鋪開后,幾乎覆蓋新書發布會發布台的整個桌面,也讓現場觀眾不禁發出驚嘆聲。

  近日,《成都古舊地圖集》由成都地圖出版社出版。緩緩打開此書,每一張珍貴的成都古地圖,經過精心編排和掃描后躍然紙上,特有的褪色泛黃質感昭告它所經歷的歲月痕跡。書頁當中,上啟繪制於宋代的《蜀川勝概圖》,下到近現代的成都城市規劃圖,300余幅各式地圖撥動歷史的琴弦,將成都的城市發展脈絡娓娓道來。

  尋徑書山 闡釋地圖背后的“雙重含義”

  在此前十余年的地圖資料搜集中,被稱作“書王”的淘書齋創始人蔣德森、成都古舊地圖愛好者楊若虛以及眾多經營古舊書店的成都店主都和本書主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勇先建立了深厚的聯系,為他提供了不少珍貴的古舊地圖。

  2019年開始,由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四川大學校內外相關單位,正式開始《成都古舊地圖集》一書的編纂工作。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成都歷史與成都文獻研究中心、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等組成強大的編寫陣容。

  以圖明史、以圖証史、以圖補史,這是古地圖研究的三重功能,也是本書編纂期待達成的目標。“左圖右史,是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李勇先強調,此書從一開始編纂就致力於穿透圖紙背后的含義,而不是單純的相冊式的圖像堆砌。

  每一幅古舊地圖都撰寫一篇提要。對地圖進行解讀,尤其是提要文字的撰寫,是最耗心力的過程。“一般而言,我們對地圖的解讀包括雙重含義,其一就是地圖本身的情況,包括這張圖的年代、圖幅大小、制圖方法、載體材質等要素﹔另一個就是圖上所載的內容,包括地理范圍、文字標識、圖例等。”作為本書分卷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小紅介紹,這也意味著地圖相關提要文字的佐証材料搜尋,往往就需要從頭開始,沒有現成的資料可用。

  “近代時期,是成都城市面貌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同時也是成都城市地圖從示意圖轉向近現代實測地圖的發展時期,這段時間的地圖變化相應也比較大。”四川大學歷史地理學碩士潘逸君參與這部分提要的撰寫,他在成都地區地方史志,以及當時的文人筆記和報紙雜志等處大量查閱尋找,最后才確定具體成圖時間,並對地圖內容以提要形式進行揭示。

  此外,編寫團隊還特別編輯有《文論》部分,收錄歷年來學術界研究成都歷史文化和成都古舊地圖有代表性的論文十余篇,作為《成都古舊地圖集》有機組成部分,與圖集一並出版。

  在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孝聰看來,《成都古舊地圖集》的編纂,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反映學界對成都古舊地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的最新成果。“《成都古舊地圖集》的面世,讓世人從300多幅地圖方寸之間,不僅認識了我國傳統城市地圖表現手法與實測城市地圖繪制技法的異同和優劣,也目睹了成都城市建設的空間拓展,還體悟到天府文化的鼎盛場面。”

  收圖多珍 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出版

  《成都古舊地圖集》首次對以成都城市為中心的古舊地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搜集和整理。本書收錄的300余幅古舊地圖,除了少部分是有成熟研究的古地圖,其余大部分是首次公開出版,為學術界研究巴蜀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參考,也給民間藏書愛好者提供了一本珍貴的古舊地圖合集。

  四川大學圖書館“鎮館之寶”、清乾隆年間彩繪孤本《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勝全圖》(簡稱《四川全圖》)中涉及成都相關區域的地圖就收錄其中。《四川全圖》採用傳統山水畫法,由內閣學士董邦達領銜一批知名畫家共同繪制,是現存四川各地第一幅彩繪地圖。

  成都地區各縣都有一幅城池圖呈現在讀者眼前,並配有提要文字。以收錄的《四川成都府圖》為例,城牆內標注治所、衙署、寺廟、書院等機構位置,天涯石、東較場、惜字宮等地名現在仍在使用,城牆外標注山川、橋梁、津渡、塘鋪等,郊外青綠色的山巒起伏,阡陌小道相連,將《四川全圖》山水畫與地圖兼具的特點充分體現。學者評價此圖有“可考國家之盛衰,山川之險要,地理之沿革,制度之變遷”,對研究四川各地自然、人文、軍事地理和城市變遷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從古舊藏書愛好者手中發掘《四川全省府廳州縣戶口調查劃分區域圖》(以下簡稱《四川區域圖》)的經歷也頗具傳奇色彩。清末戶口調查作為晚清預備立憲在議院未開之前的一項重要籌備事宜,主要目的是調查選民,以開設議院、推行地方自治。《四川區域圖》就是服務於上述目的而生,將全省分12府6直隸廳9直隸州及所轄廳州縣屯分別繪圖,圖內根據戶口調查需要再分若干區,供戶口調查時使用。

  作為一部手繪孤本,該地圖集完成於清宣統年間,正值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迅速滅亡。該地圖集因為官方保管不善流落民間,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

  幸運的是,2018年,李勇先在對四川民間藏書家、古舊書店經營者等所藏巴蜀古舊地圖的搜集中,發現了這本《四川區域圖》。收錄在《成都古舊地圖集》中的成都地區戶口調查劃分區域圖,不僅有正式地圖,還配有部分書影,即基礎圖稿,通過對比圖稿和正式地圖的關系,也能讓人進一步了解傳統地圖編繪的技法和過程。

  還有不少冷門地圖也收錄其中。諸葛井是成都著名的水井之一,傳說由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率兵所鑿,故名諸葛井,因所在區域土地轉讓在上世紀末被填平。本書收錄的《諸葛井圖》也讓人得以追溯“精工堅固,非俗工所能為”的諸葛井原貌。此外,還有清代《華陽縣志》中的《同慶閣圖》《薛濤井圖》《小天竺圖》等體現成都古代名勝的舊圖都收錄在內,讓人得以窺見這些曾經的成都地標。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收錄了來自朝鮮、日本等域外繪制的珍貴地圖,也從側面體現了四川和成都在古代中國商貿往來和交通樞紐中的重要地位。

  以圖為鑰 在“變”與“不變”中透視煙火成都

  在文人眼中,成都既有現代城市的快節奏,又有文化都市的慢生活﹔既有傳統文化的優雅從容,又有現代文化的前衛時尚。

  地圖上的“變”與“不變”之處,從不同的層面印証了成都的城市面貌與人文內核。“現代人日常通勤上班、手機打車、旅游、去聚餐發送定位等都與地圖息息相關。對過去的人來說,地圖同樣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既能照見他們的生活起居,也透露出社會轉型的諸多細節。”李勇先感慨道。

  《成都古舊地圖集》尤其注重清末至民國時期成都街道圖的全面搜集整理。那一時期也是中國城市由古代王朝的治所走向近代化都市的轉型階段。“我們翻開這一階段的成都城市規劃圖,你會看到以往的古代地圖中標注的鋪遞被郵局所替代,警察局、電話局、醫院這些新生事物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李勇先介紹,如果把這些地圖像幻燈片一樣連續播放,我們不僅可以清晰看到成都城市建設的空間拓展,還能從這些變化的地名中直觀感受到成都近代化的轉型過程。

  成都報業先驅之一傅崇榘繪制的一組近代成都街區地圖,就生動反映了晚清城市景觀變遷。《新訂成都街道二十七區圖》是傅崇榘在1911年繪制的,和他在1902年所繪的《新測考訂四川成都省城內外街道全圖》相比,成都近十年內新增了許多街道和近代設施,如幼兒園、女子中學、消防隊、工廠、新式商場、銀行等。這些變化直接在《成都古舊地圖集》收錄的不同階段地圖中呈現,也側面反映了成都的近代化進程。

  從圖上的“不變”之處,我們可以看到天府文化的悠久傳承。打開本書收錄的歷史最早的北宋名畫《蜀川勝概圖》,青城山、浣花溪、昭覺寺、大慈寺……山水勝景與城市人居面貌躍然紙上。有學者統計,全圖收錄的約190個地名中,不少流傳至今,仍在使用。這幅古代山水長卷以靈動的風格將城市、山岳、水道等地理信息和人文要素和諧共存。

  “以《蜀川勝概圖》為代表,這些地圖給人感覺已不單是一幅畫,而是一個個人在畫中游的生動場景。”李勇先說,地名是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現象,我們與古人說著同樣的地名,抵達同樣的目的地,這種傳承關系本身就體現了煙火成都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些從歲月長河中浮出水面的古舊地圖?李勇先以充滿詩意的解讀總結了古舊地圖的獨特價值:“看到一幅幅成都城市街巷圖,人們仿佛走入古代成都花市游園的熱鬧場景,看到石室講堂、尊經書院學子們勤奮學習的身影,邂逅徜徉在成都街頭的文化名人,感受到成都十二月市喧囂鼎沸的煙火氣息,這些古舊地圖連接古今,跨越千年,從歷史的縱深感中感受成都‘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的巨大變遷。”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志浩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