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花燈——
璀璨燈火照亮文化記憶(美在鄉村·走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歷史悠久的淄博花燈流光溢彩,為生活增添不少亮色,更承載著人們的美好期冀。
一支鉛筆、一個畫本、一張板凳,在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一家燈企中,74歲的張向仁坐在花燈制作車間一角,頃刻間便勾勒出心中構思已久的花燈草圖。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元宵節(淄博花燈會)代表性傳承人,與花燈相伴幾十年來,像這樣的圖樣,他繪制了數千張,而且形態各異。這座城市源遠流長的文脈,早已被鐫刻進一盞盞花燈中。
“淄博花燈最早可追溯至姜太公封齊。后來家家戶戶挂紅燈祈平安,漸成民俗。清代,花燈隨著博山陶瓷琉璃業和周村絲綢業的興起而大盛,主要有博山花燈和周村花燈兩大系列。”張向仁說,“淄博花燈的最大特色是‘花燈會’。花燈會除了炫目多彩、寓意吉祥的花燈,還有民俗扮玩、民間戲曲、游園活動等,觀者如潮,熱鬧非凡。”
“太平村舍家家酒,樂歲弦歌戶戶燈。”300多年前,身為淄川人的蒲鬆齡就曾這樣描寫家鄉元宵節戶戶挂花燈的盛況。花燈會的熱鬧根植在每個淄博人的記憶中,從長輩用幾根竹條制成的小燈籠,到如今融合現代科技的大型車燈、與鑼鼓音樂配合起舞的龍燈等,花燈照亮了淄博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淄博花燈以“聲、光、動、奇、秀、巧”著稱。“它汲取南北兩派之長並有著自己的創新,注重動感和故事性,題材涉獵古今又突出地域文化。”在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張雅娜看來,淄博花燈既要進行工藝和形式創新,更要堅守文化內涵。像博山花燈,材料以當地琉璃為主,添彩樣式豐富,同時又十分注重宣傳“孝文化”。周村花燈,以當地絲綢代替燈紙裱糊,採用彩繪、剪紙、書法等藝術手段加以裝飾,內容以當地民俗故事、成語故事為主,佐以山水、花鳥等,靈巧秀氣。其代表類型“走馬燈”更富創新性,燃燈后物換景移、人馬追逐的效果為花燈藝術增添不少神韻。
改革開放后,淄博花燈煥發別樣光彩。有著百年工業發展史的淄博,制造企業雲集,產業工人集聚,花燈技藝和現代制造業在此時碰撞出璀璨的光亮,聲、光、電等多種現代要素逐步融入花燈技藝。“像花燈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隻有不斷融入現代文明,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張店區文化館館長鄒雪萍感慨。
當下,在保留傳統花燈特色和工藝基礎上,不少手藝人向科技借力,通過運用現代光影技術、裸眼3D等科技手段,創造出不少兼具觀賞性、互動性的作品。今年是癸卯兔年,張向仁特意設計了一組名為“兔子拔河”的動態花燈——10隻可愛的小兔子分列兩側,身體一仰一俯,拉動著中間的大蘿卜左右晃動。作品亮相新年的玉黛湖花燈會時,憨態可掬的造型、喜氣洋洋的主題吸引不少游客特別是小孩子合影留念。
淄博花燈藝人的創造力遠不止於此。2019年春節,燈王《福豬賀歲》引人注目。燈組高18.6米,寬14.2米,可360度旋轉,佔地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由20多位能工巧匠耗時40多天制作而成,兼具傳統美與現代美,極富視覺震撼。十二生肖、聊齋志異、牛郎織女、八仙過海……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主題,經花燈藝人的巧妙轉化,在人們心中悄悄播撒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與很多傳統技藝一樣,花燈文化要想發揚光大,必須探索一條新的產業化發展路徑。近年來,張店區玉黛湖景區引入花燈元素打造了規模盛大的花燈會,有效解決北方冬季旅游“熱不起來”的痛點。“我們現在通過‘花燈+’融合發展,不僅吸引了多家燈企來周邊落戶,還建成了淄博花燈會博覽園,盤活了‘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資源。”景區負責人郝博說。
通過沉浸式的設計、實景式的搭建等方式,在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元素相結合中,玉黛湖花燈會已成為淄博市民最為期待的新春盛會。僅2023年春節期間,玉黛湖花燈會就吸引了約50萬游客。
玉黛湖景區所在的湖田街道北焦宋村,這幾年更是嘗到了文旅融合的甜頭。北焦宋村加強與玉黛湖景區合作,以“夜游經濟”為突破口,推出了“花燈+旅游”“花燈+演藝”“花燈+美食”“花燈+小鎮”“花燈+美麗鄉村”等模式,將“小花燈”全面融入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張向仁也把自己的工作室放在了北焦宋村,定期舉辦培訓班免費傳授花燈制作技藝。52歲的徐依艾便是學徒之一。“花燈工藝復雜,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單是裱糊一項,也需好幾個人分工配合才行。”徐依艾說,“現在我們村已經有70多個人在做花燈了,每人每月能賺四五千元。”
如今,淄博花燈這塊獨特的文化品牌,成為淄博文旅一張“新名片”。淄博花燈還通過文化交流活動走向海外,多次應邀赴歐洲各地展出。“我設計的‘孔雀開屏’動態花燈被國外紙媒報道。很多外國人一邊欣賞花燈一邊稱贊中國工匠精神。”回憶起參加外展的經歷,張向仁倍感自豪。
璀璨的花燈不僅耀採技藝傳承之路,更照亮了文旅融合之路,賦彩現代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2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