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巴蜀文化名片 展示“天府之國”深厚底蘊

11月,開放3個多月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人流如織,來自海內外的游客在高大的青銅大立人、超越人類想象的青銅神壇等文物前久久駐足,感受古蜀青銅文明的魅力。
遠在稻城的皮洛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也已接近尾聲,年輕考古人在這裡持續探尋早期人類挑戰青藏高原的諸多秘密……
這是四川文物工作生機勃勃的時代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執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指示精神,文物工作取得矚目成就。大量考古發掘成果為進一步証實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提供了堅實且豐富的証據﹔豐厚的文化遺產不斷擦亮巴蜀文化名片,讓歷史文脈不斷延續,讓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從考古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讓古代四川的面貌更加清晰
巴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1986年,三星堆發現一、二號祭祀坑,沉睡數千年的三星堆從此“一醒驚天下”。古代巴蜀描摹了“天府之國”怎樣的絢麗圖景,考古人上下求索。
探尋人類史。在海拔3700米的稻城皮洛,以豐富遺存証明早在13萬年以前,遠古人類就征服了並不適合人類生存的青藏高原。以此為契機,舊石器考古調查工作在全省鋪開,新發現資陽濛溪河、遂寧桃花河等兩百余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反映了四川盆地早期人類活動的圖景,填補了四川舊石器文化遺存的多項空白。
豐富文化史。新石器時代登雲城、蓮花壩等遺址的發現以及配合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天府機場、成昆復線、引大濟岷等大型基本建設工程而進行的考古及發現,完善了四川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
尋根文明史。古代巴蜀,究竟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在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下,“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在3年前啟動,一系列考古發掘不斷取得新成果——三星堆遺址祭祀區一舉發現6座新的祭祀坑,以最新出土的上萬件精美文物再度証明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寶墩遺址發現4500多年前的水稻田遺跡,証明寶墩先民在當時就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吃上了大米……
對巴文化的探索也持續攻堅。近年來,考古人員在川東的持續考古獲取了大量重要材料。城壩遺址被確認為漢晉時期的宕渠城址﹔羅家壩遺址發現140余座戰國早期至西漢時期墓葬和多處重要的漢代冶鐵遺存。今年,圍繞渠江流域進行的巴文化遺址考古調查還將全面展開,驍勇善戰的巴人究竟曾留下了怎樣的歷史背影?秘密將逐漸揭開。
“最近幾年,四川考古成果有目共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不止一次贊嘆道。
成果離不開頂層設計。近年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陸續出台,為文物工作的開展保駕護航。
成果不斷揭開歷史未知——成都東華門遺址,揭開兩千多年來成都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實証了張獻忠沉銀並非傳說﹔三星堆,証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四川就有了發達的青銅文明。尤其6座新發現祭祀坑的發掘,成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生動實踐。
根深者葉茂。一項項考古成果延伸了古代四川的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讓古代四川的面貌更加清晰。
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文物
讓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11月4日,四川省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推動雙方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革命文物保護傳承等多方面進行深化合作。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近年來,四川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及利用,像愛護生命一樣呵護著文化遺產。
大遺址,是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內容。按照“考古支撐、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四川持續推動三星堆遺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等大遺址的基礎性工作,一大批遺址先后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三星堆遺址,更是成為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之一。對三星堆遺址的保護,還以《四川省三星堆遺址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等方式進行支持。
川渝石窟,中國石窟藝術的下半闋。在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的大背景下,以專項調查摸清家底:全省現存石窟寺2134處,數量居全國第一﹔保護力量加強,四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院等機構相繼成立﹔重點工程落地落實,近年投入石窟寺保護專項資金近3億元﹔文物保護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讓以樂山大佛為代表的石窟石刻得以延年益壽。
更多文物同樣得到精心呵護。蜀道、茶馬古道、宋蒙(元)山城防御體系遺址等重大項目全面推進,有效改善了文物本體保存狀況,優化了文物周邊環境。
既要保護文物,更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的四川篇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積澱轉化為文化軟實力、文化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三星堆博物館連續多日門票售罄。慕名而來的觀眾在高大肅穆的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前久久駐足,感嘆古蜀人天馬行空的藝術創造力和青銅鑄造技藝﹔在安岳石窟,人們驚嘆於水月觀音姿態之瀟洒,雕刻藝術在這裡登峰造極。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同樣卓有成效。推動出台《四川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穩步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和川陝片區紅軍文化公園建設﹔新增53家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納入中央補助地方免費開放名單﹔高質量完成黃貓埡戰斗遺址、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重點項目﹔紅原、鬆潘、甘孜3處草原成為全國首批“紅色草原”。
文物保護讓文化遺產代代相傳,也賦能經濟發展。四川鄉村石窟文化公園(景點、微景觀)啟動建設,中小石窟保護利用助力鄉村振興,建設首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東坡行旅”文物主題游徑,不斷促進文物與旅游深度融合。如今,武侯祠、杜甫草堂、三星堆等以文物為依托的文化旅游景區不僅成為地方名片,更是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
四川是文物大省,有不可移動文物6.5萬處,博物館藏品多達520萬件(套),較十年前增長3倍多。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成為文博人的歷史使命。
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文物紛紛“開口說話”。四川博物院其貌不揚的蜀石經殘片,証明“蜀學之盛冠天下”絕非徒有虛名﹔三星堆發現的絲綢遺跡,証明3000多年前的古蜀已經開始使用絲綢。
大展多、精品多。很多人對6年前成都博物館舉行的“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記憶猶新,這場主題鮮明、重器繁多的展覽讓觀眾過了一把“觀寶”癮,更讓觀眾首次直觀了解到四川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近年來,四川涌現了“山高水闊 長流天際——長江流域青銅文明”“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吉金萬裡——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文明展”等一批現象級展覽,為公眾提供了豐厚歷史滋養。
展廳高科技、展覽活起來。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借助最新的裸眼立體新媒體技術,曾經6座祭祀坑的發掘也能搬到展廳實現“昨日重現”,“三星堆遺址多媒體沙盤折幕”再現古蜀王都恢弘景象。借助數字技術,“萬物有靈·三星堆和金沙古蜀文明數字藝術展全球巡展”還登陸法國巴黎,向海外觀眾展示古蜀文明的燦爛輝煌……
持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曾經高冷的博物館漸漸變成了四川人的文化新客廳,不少老百姓表示,在節假日去博物館看一場展覽,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不斷發展的博物館事業,正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年來,四川博物館建設飛速發展,博物館數量已達436座,居全國第4,羅家壩遺址博物館、成都自然博物館等新館如雨后春筍﹔博物館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活力十足,名人博物館、紅色紀念館等各有特色﹔博物館教育不斷創新,在自貢恐龍博物館,觀眾可以借助觸摸溫度感應裝置體驗恐龍蛋的孵化過程,鮮活互動讓觀眾獲得難忘體驗。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近年來,以古蜀文明特展為代表的文物展還不斷走出四川、走出國門,讓更多人領略到古代四川深厚的歷史底蘊。
今日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活力迸發的四川文物事業,也一定能不斷取得更大成就,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四川文物力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