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轉型

讓“黃”箱子變“綠”箱子

2023年11月11日07:5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黃”箱子變“綠”箱子

  成都國際美博城內,快遞員陳龍正在聯系客戶。

  數看綠色

  1月至9月

  四川省郵件快件回收復用瓦楞紙箱約4900萬個

  全省設置了快件包裝回收裝置的快遞網點數量累計達19631個

  覆蓋率超過50%

  11月9日晚,成都市民黃露在快遞驛站拆開自己快遞的黃色外包裝后,將其放入回收箱內,並掃碼獲取了一毛錢的回收金。“雖然錢不多,但很有意義,讓之前眼裡的垃圾變得有價值。我覺得這是個更‘綠色’的箱子。”黃露眼中的“垃圾”並不是小數目。

  2022年,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1391億件,日均快遞突破3億件。快遞行業高速發展的背后,是包裝廢棄物的持續增加。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快遞業每年消耗的紙類廢棄物超過900萬噸、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尤其在“雙11”期間,更是廢棄物產生的“波峰”。

  怎麼讓它變“綠”?

  “又滿了!”11月10日下午,看到店門口的快遞包裝綠色回收箱已裝滿,成都馬鞍社區快遞服務站負責人張全不禁感嘆。張全告訴記者,“雙11”期間,綠色回收箱1天可以被裝滿2次,而這些被收集的快遞盒將被用於二次寄件或再利用。

  2021年,交通運輸部公布《郵件快件包裝管理辦法》,其中要求包裝郵件快件應當堅持實用、安全、環保原則,符合寄遞生產作業和保障安全的要求,節約使用資源,避免過度包裝,防止污染環境。

  根據該辦法,不少企業開始探索。比如黃露取快遞的這個驛站,就可通過回收快遞包裝領取現金,一些其他驛站也有得積分兌換雞蛋等獎勵方式。

  今年11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在全國開展了快遞包裝材質識別第二波收集工作。通過採集大量快遞包裹的照片,並基於圖像識別技術,摸清快遞包裝廢棄物的產廢規律。

  許多企業也加入循環利用中來。在菜鳥驛站,消費者寄出的快遞中,近一半會使用回收的舊快遞包裝。無法二次使用的包裝,則會被打成紙漿制作成作業本,由公益機構送給小學生。韻達快遞通過身份加密掃碼打開的方式,推出可循環智能文件袋,讓包裹不再使用膠帶且能循環使用,節省耗材。

  這些方式已取得一些成效。截至9月底,全國電商快件中,使用可循環包裝的快件超8億件,設置標准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的快遞網點達到近13萬個。

  還有哪些難點?

  讓“黃”箱子變“綠”箱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是成本問題。根據相關統計,如果把所有快遞包裝替換成可生物降解塑料包裝袋、環保膠帶,按2020年業務量計算,整個快遞業將增加成本187.9億元,這將超過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的2%。

  作為快遞包裝材質識別課題小組的負責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博士生譚旖琦表示,研究快遞產廢規律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從根源上進一步解決成本問題。“國家已頒布多項政策促進快遞包裝減量化、綠色化、循環化,摸清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具體材質,研究這些材質是從哪兒來的,最終去了哪兒,是促進循環利用、科學管理的基礎。”譚旖琦說,希望通過這項研究幫助給出更科學的循環利用建議。

  “目前,快遞包裝材料材質替代路徑尚不成熟,比如,可降解快遞袋價格遠高於傳統包裝產品,因此企業積極性不高,同時可降解替代是否真的存在環境優勢?也需要重新審視。”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溫宗國表示。此外,快遞訂單量大、物流線路跨區域等導致較難對實施過程進行管控,相關部門協同合作方面的挑戰也比較突出。

  一些高校已走在了前列。比如四川大學就啟動了“校園碳資產管理系統”,師生可實時查看參與綠色回收包裹的減碳量,鼓勵學生在校園驛站參與綠色回收。

  四川在促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方面一直在路上。據省郵政管理局統計,2023年1月至9月,四川省郵件快件回收復用瓦楞紙箱約4900萬個。目前全省設置了快件包裝回收裝置的快遞網點數量累計達19631個,覆蓋率超過50%。

  溫宗國表示,要對快遞包裝的產廢特征進行識別,實現精准管控。同時,要對循環共享、包裝減量、再生利用、材質替代等不同快遞包裝廢棄物治理策略進行模擬,制定科學的管控路徑和政策目標。“快遞包裝綠色化轉型涉及產業鏈上下游多個主體,還要進一步認定和明確責任主體,確保落實成效。”

  省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督促指導郵政、快遞企業加快提升綠色包裝和新能源車使用率,加快推進行業綠色轉型發展。(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澤文 陳俊伶 文/圖)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