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易地搬遷3年,后續扶持做得怎麼樣?

2023年11月08日07:5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易地搬遷3年,后續扶持做得怎麼樣?

  特寫·涼山州昭覺縣

  11月2日一大早,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城北鎮昭美社區的馬海石作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打掃19棟房前屋后和樓道內的衛生。這是3年前搬到昭美社區后,社區給她安排的公益性崗位,每月能掙550元。

  2020年5月10日起,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在昭覺縣啟動,全縣28個鄉鎮、92個邊遠地方的4569戶、21693人,陸續搬進沐恩邸社區、昭美社區、轎頂山社區、南坪社區、伊烏社區。馬海石作一家隨同住懸崖村的84戶村民一道,搬到了縣城邊的昭美社區。

  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強基提質行動是今年全省鄉村振興系統五大行動之一。易地搬遷3年,昭覺縣后續扶持工作做得怎麼樣?群眾生活得如何?

  優化配套服務 群眾的事有人管、及時管

  如何讓人心穩下來,幫助搬遷群眾過好后續生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昭覺每個“易地搬遷”社區都成立了黨群服務中心、居委會、自管委、“德古”調解、治保委員會等,建立“社區干部+樓棟長+黨員”三級網格化治理體系,以達到“群眾有了困難,一定要能找到人”的目的,確保群眾的事情有人管、及時管、專人管。

  不僅如此,全省800人以上安置區均配套建設學校和社區衛生站,配齊了黨群服務中心、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等綜合服務設施。

  沐恩邸社區是昭覺縣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安置著來自全縣18個鄉(鎮)的1456戶6744名搬遷群眾。

  針對“一老一小”,沐恩邸社區建立社區“四點半課堂”“日間照料中心”,為1589名社區適齡兒童提供課后輔導、行為教育、興趣培養、心理輔導等服務,為854名老年人提供個人照顧、保健康復等服務。此外,為解決孤寡、獨居、高齡、失能、殘疾等特殊困難老年人“吃飯難”問題,沐恩邸社區實施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試點項目,將其中最為困難且有意願接受助餐服務的100名老年人納入助餐對象。

  興產業擴就業 每戶家裡至少有一人能就業

  如何讓搬遷群眾增收,是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的重中之重。

  “原來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地,現在主要靠務工。我們保証每一戶搬遷群眾家裡至少有一人能就業。”昭覺縣鄉村振興局局長阿爾木呷介紹,近年來,昭覺縣先后引進5家人力資源公司,有序組織輸出1.89萬人。

  馬海石作丈夫吉克尾且今年48歲,搬至新家后,常年在西藏務工,每月能掙6500元。加上馬海石作公益性崗位的收入,全家人日子越來越好。

  幫助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昭覺縣還引進服裝廠3家、電子廠1家,建設產業園區等16個“家門口就業基地”。沐恩邸服裝廠有來自5個大型安置社區的220余名搬遷群眾務工,昭覺縣昭美社區的搬遷群眾曲比木呷便是其中一員,“現在的工資雖然少點,但是天天能見到孩子和妻子。”

  在昭覺縣的九如草莓現代農業園,通過學習技術,園區員工阿比爾初已成為骨干員工,每月工資漲到3000余元。他的父母也在園區打工,家裡8畝地全部租給園區,年租金4000元。

  今年9月,沐恩邸社區周邊建設了易地搬遷戶綠色蔬菜產業園,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設400畝,主要種植馬鈴薯、娃娃菜、生菜、油麥菜、甘藍等蔬菜,有效解決集中安置區搬遷戶無地可種、無穩定收入來源的現狀。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提高易地搬遷安置群眾就業能力,昭覺縣在昭美社區建設了技能培訓中心,綜合考量就業市場需求和易地搬遷群眾培訓意願,設置電工、焊工、彝繡等14個工種培訓課程,並將普通話和外出務工集中地文化融入培訓過程,提升彝族群眾普通話口語交際能力。(張文俊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燕巧)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