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西區“三說會堂”讓“難事不出區”

11月3日,在攀枝花市西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暨人民調解中心,不時有市民前來尋求法律援助或咨詢勞動人事爭議仲裁。
有解決不了或難以調解的問題怎麼辦?“遇到比較復雜難以解決的糾紛,我們就會啟動‘三說會堂’機制。”西區區委政法委副書記李永丹告訴記者,為妥善化解社會矛盾,破解市域社會治理難題,西區以第二批主題教育為抓手,探索出“群眾說事、干部說理、法官說法”的“三說會堂”多元解紛新模式,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道)、難事不出區、矛盾不上交”。
目前,西區依靠“三說會堂”機制,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提高至99.9%,群眾越級訪的批次、人次同比分別下降53.52%、82.66%,法院案件受理量同比下降27.63%。
近千村民遭遇集體停電“一中心”提供全流程服務
今年9月15日上午9點,攀枝花市西區格裡坪鎮格裡坪村五組、六組突然停電了,受影響村民近千人。
原來,因歷史原因,格裡坪村二、四、五、六組村民的生活用電,由當地企業金沙江木材水運局提供,后因企業經營問題,難以繼續為村民供電,經協商協調后,二、四組村民的用電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五、六組的問題則遺留了下來。
停電后,村民立即向村委會副主任謝方奎進行了反映,謝方奎的另一個身份,是村裡的人民調解員。“現在大家有了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都會第一時間直接找我。”謝方奎說。
西區統籌整合資源,建成了多點延伸、覆蓋全域的1個“三說會堂”區級中心、5個重點領域分中心、6個鎮(街道)調解站、26個村(社區)調解室,在全市率先建成“九中心合一”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實現“多中心”轉變為“一中心”,採取“常駐+輪駐+隨叫隨駐”方式,全方位向群眾提供“受、導、訪、調、仲、訴、援”全流程“一條龍”服務。
“像謝方奎這樣的人民調解員,就是將服務下沉的結果。”李永丹介紹,哪裡有矛盾糾紛,哪裡就有“三說會堂”。除了“線下說”,西區還依托網上信箱、市民熱線、“西區社區通”、網格微信群、“隨手調”等線上平台,讓群眾還能“線上說”。2022年,西區鎮(街道)及以下化解的矛盾糾紛數量佔年度糾紛受理總量的94.9%,比2018年提高了28.5%,總警情數同比下降22.5%。
“干部說理+法官說法”司法確認首次引入信訪案件化解
得知停電的消息后,謝方奎第一時間將信息上報給格裡坪鎮司法所所長王庭予,“三說會堂”正式啟動。
“為了改變過去調解人員結構單一、部門單打的局面,西區積極引導干部、兩代表一委員、法律顧問、鄉賢達人等各方面力量參與矛盾糾紛調解。”李永丹說,“法官說法”並非特指法官,而是泛指法律工作者,搭配在法律、經濟、醫療、婚戀、勞動、住建等方面懂政策、有威望、擅調解的行家裡手,遴選入庫調解專家234名,“實現專業調解專人做。”
針對格裡坪村停電事件,西區組織村聘法律顧問、法庭、司法所和派出所等單位,將企業代表和村民代表聚在一起,在兼顧實際情況和法律支撐的基礎上,於9月17日協調出了一份初步解決方案,9月18日,對五組、六組村民恢復了供電。
10月23日,村民代表與企業正式簽訂“用電遺留問題解決協議”,長達數十年的格裡坪村村民用電問題正式被畫上句號。
針對可能出現反復調解或調解難執行的案件,西區還以“訴非銜接”實體化、實效化為導向,駐點聯系法官全程介入調解過程,審查調解協議,在多方“零距離”糾紛化解基礎上,對符合司法確認的調解案件,提供“一站式”司法確認便民服務,賦予人民調解協議法律強制執行力,李永丹表示,“這也是首次將司法確認引入信訪案件化解。”
數據顯示,2022年,西區法院案件起訴率同比下降31.2%,案件調撤率提高15.94%,全區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9%,群眾滿意度上升7.1%。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普法,推動‘信訪’向‘信法’的轉變。”李永丹介紹,近年來,西區強化“普治並舉”,深入實施“八五”普法,深化拓展“法律七進”,充分發揮法官、檢察官、民警等政法干警,司法助理員、律師、法律明白人等法律工作者案子見得多、案件辦得多的優勢,活用身邊鮮活案例“以案說法”,對糾紛當事人及參與群眾進行面對面交流解惑,讓法治觀念入心入腦。(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周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