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郫都區堅持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 激發城鄉融合發展動力

王凡
2023年11月07日14:4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郫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郫都區人民政府供圖

郫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郫都區人民政府供圖

近年來,農業成本逐步上漲、農民務農意願不強、農業產出效益不夠高等問題依然存在。為了找到破解這些問題的辦法,日前,我們來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郫都區,看看他們都採取了哪些方式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針對農用地流轉租金成本、農資成本、務農人工成本較高的問題,郫都區採取怎樣的措施加以解決?

為了降低土地流轉租金,在基於種植大戶願意收儲土地、農民願意流轉土地的情況下,郫都區探索由村集體出面,搭建由種植大戶、村民等多方參與的協商平台,根據農田道路距離、灌溉水渠遠近和土壤肥力等條件,分類確定土地流轉指導價格,試點推行土地流轉“保底+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種植大戶、村民等多方利益,提高了農民自願流轉土地、種植大戶集中收儲土地的積極性。比如,該區在安德街道規劃建設豆瓣農庄鄉村振興集成示范片時,通過這種方式流轉土地940畝,流轉價格從2200元/畝下降至800-1200元/畝。

為了降低農資成本,郫都區探索推行村黨組織領辦農民合作社,將農戶土地經營權集中流轉給村集體或種植大戶,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標准、統一品牌、統一管理,推動農田種植從“碎片化”向“規模化”轉變。同時,村集體或種植大戶積極與農資大企業合作,採用批量購買、定點購買、電商直購等方式,逐步降低農資成本。目前,每畝土地可降低農資成本約20%。

為了降低人工成本,郫都區依托西華大學、吉峰農機等高校企業技術優勢,布局了現代農機智能裝備產業園,引入意大利、德國“滲透起壟播種”“土地深鬆”“種苗移栽”等專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化率,逐步降低人工成本。目前,全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覆蓋率達95.07%,人工成本畝均降低約200元。

針對許多村集體有資源無資金、想發展缺項目的問題,郫都區採取怎樣的措施加以解決?

一是,郫都區引導國企主動擔當,以市場化方式參與農村宅基地等資源有償騰退,先期投資完善騰退區域環境整治提升、基礎配套建設,降低社會企業入駐的開發成本,提高鄉村吸引聚集資本的能力和資本下鄉的信心。比如,郫都區國有公司收儲東林村23畝宅基地,先期完善騰退區域基礎配套,連片打造了500畝鄉村觀景新空間,引進了精品民宿、康養等新業態。

二是,郫都區實施單村經營、多村聯合經營模式,通過股份合作、抱團發展、以強帶弱等發展方式,持續培育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比如,郫都區石羊村採取農民眾籌、靈活入股方式,成立謙泰羊農旅有限公司,建成金海棠濕地公園,村集體資產實現從負債28萬元到超300萬元的轉變。

三是,郫都區通過“勞動務工+股份分紅”“租金保底+收益分紅”等多種利益分配合作方式,推動了村民、村集體、社會企業等多元合作,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村集體發展壯大,構建形成多方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比如,郫都區子雲村探索“定額+溢價分紅”分配方式,與區屬國有公司合作,建成子雲溫泉酒店、臻裡水碾房等項目5個,帶動13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1500余萬元,平均每戶村民增收約1.1萬元。

針對鄉村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產業單一等問題,郫都區採取怎樣的措施加以解決?

為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郫都區探索出台了推動農民逐步適度集中居住等“1+10”系列配套文件、集建入市配套制度24個,創新以宅換房、以宅養老等模式,統籌就地入市、易地調整入市等方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7932畝。

為破解產業單一的問題,一方面,郫都區積極引導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到鄉村布局科創空間、實訓基地、產品展示體驗中心等,培育發展研發設計、總部辦公、適農工業、加工園區等多元富民產業。目前,引進中航植物工廠等農商文旅體融合項目36個,建成深圳步科、袁隆平種業硅谷等林盤科創空間和金田育苗等4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郫都區聚焦精品蔬菜、高端種業、食品加工等特色農業,與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攻關,累計攻克生菜智能化生產、韭黃集栽等技術難題61項,研發新品種1000余個,建立郫縣豆瓣等生產技術規范和制作工藝、產品質量標准體系,標准化生產覆蓋率超過95%﹔積極引進國際知名設計機構,對蜀繡、林盤、農耕等獨特資源進行立體化設計、藝術化改造,建成鄉村十八坊等文化體驗街區,借勢成都大運會、世界科幻大會,開發豆瓣俠玩偶、蓉寶蜀錦等文創產品,推動鄉村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比如,成立蜀繡學院,開發蜀繡文創產品300余個,作為禮品贈送外賓,蜀繡年產值突破3億元。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