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個“百萬村”:村民種中藥材致富 房子“都是用黃連買的”

“我們全鄉3000多名群眾,相對貧困戶都在鄉政府。”近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縣桃龍藏族鄉黨委書記蔣赟在接受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開玩笑地說。不過,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這句看似玩笑話的背后,則是當地一個個“百萬村”,一戶戶百萬元收入的真實縮影。
桃龍藏族鄉共有3000余人,以發展黃連、厚朴等中藥材為特色,截至目前,全鄉群眾僅在信用社的存款就達1.2億元。該鄉鐵龍村190多戶村民,近20年來約有70戶種植中藥材,其中40戶以上的家庭收入達100萬元以上。今年該村銷售中藥材的收入,保守估計1200萬元以上。
村民發家致富的背后,有政策的支持,也有他們辛勤的勞作,“黃連苦,種黃連的更辛苦”便是真實寫照……
種植戶
種黃連收入超200萬 給兒子買房“都是用黃連買的”
51歲的熊永德,是北川桃龍藏族鄉鐵龍村第一批規模種植中藥材的村民之一。
1995年,年輕的熊永德在鄰縣聽說種植黃連賺錢,便拿出做買賣的35元錢,購買了5斤黃連種子。1998年,他第一次有了收成,賣了6000多元,2000年更是賣了1萬多元。
“一下成為了‘萬元戶’,更讓我堅定了種植黃連的信心。”熊永德說,“黃連收益較慢,剛開始是種植3年后我就收了。后來種植5年才收,因為產量更高、品質更好。每年種點,每年就有黃連賣。”
現在,熊永德共種植了30畝黃連。近20年來,黃連賣過每斤10多元,后來每斤數十元,去年達到每斤80余元,今年的價格更是在去年基礎上已翻了一番。如今,他家中還存放了上千斤黃連,“等著每斤超過170元的高峰才賣”。
“我不僅自己種植黃連,我也在收購黃連再賣出去,今年共收購了30多噸,賺了點差價。”熊永德說。
熊永德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2011年,他銷售黃連的收入達到17萬元,然后在北川禹裡鎮修了房子。而僅僅這幾年,他種植黃連的收入就已達200萬元以上,並給兩個兒子分別在北川新縣城買了一套房,他笑稱“都是用黃連買的”。
46歲的賴明剛是鐵龍村5組人,今年銷售黃連的收入也達到40余萬元。他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自己成為黃連種植大戶,是因為看到像熊永德一樣的種植戶嘗到了甜頭。
20年前,還是年輕人的賴明剛,想著到外面發展,於是外出打工。2009年,他回到老家,看到村裡的席大爺隨時拿一袋黃連出來銷售就有幾千元收入,心動了。於是,他也走上種植黃連的道路。剛開始,他隻種植了一畝多,由於收益周期較長,於是從2010年開始大規模種植。
“根據老一輩的經驗,要想黃連產量高、品質好,至少需要5年時間。那幾年,我拿出打工積蓄,全部投入種植黃連,用於買種子、請人工、購肥料等。”賴明剛說,5年后,他第一次銷售黃連就達10萬元以上,僅僅幾年時間,他銷售黃連的收入就已達100萬元以上。
不隻賴明剛,50歲的胡斌也是鐵龍村黃連種植大戶,他種植時間在熊永德之后,在賴明剛之前。胡斌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以前,他家隻種植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成家生子后,覺得家裡有多余勞動力,孩子又要讀書,決定在本地發展,開始隻種植了不到一畝黃連,第一次收入就近千元。慢慢地,他也開始規模種植,今年賣了20多萬元。
百萬村
百萬收入家庭超40戶 政府大力支持,種植戶主動修路
“你今年賣了多少錢?”“隻有30多萬”……這樣的對話,在今年鐵龍村的中藥材種植戶之間已是尋常之事。
10月12日,鐵龍村村支書白發喜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該村共有199戶600余人,常住人口400余人,利用山地資源種植黃連等中藥材的種植戶達70戶左右。近幾年來,保守估計收入100萬以上的家庭達到40余戶。今年,全村銷售中藥材的收入保守估計1200萬以上。
“黃連苦,種黃連的更辛苦!”在種植戶收入增加的背后,是種植戶們的辛勤勞作。
記者在鐵龍村發現,黃連都種植在高山,海拔1400米以上,村民說,這樣收成好,品質也好。
10月12日清晨,天剛剛亮,村裡70歲老人況定培就帶著午飯上山了,她身體很好,幫著家裡到地裡給黃連除草。“白天要在村裡找人很難,因為很多種植戶天亮就上山了,天黑才回家。村委會開會,很多時候隻能選擇在晚上或者下雨天。”白發喜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而在山上,四處都可以聽見人們聊天的聲音。
熊永德介紹,種植黃連,隨時需要除草,加上種植、施肥等,種植戶很多時候一整天都在山上——基本上是早上就將午飯帶到山上,直到天黑后才回家。“我們在種植地搭建了藥棚子,可以休息,也有灶可以煮飯,如果是栽種、收成時,就需要請很多人,那時我們會將肉、菜等運到山上,然后在藥棚子裡煮。”
“以前隻能走路到地裡。2018年左右,我們幾個種植戶出工出錢,修了一條到山上種植地的道路,2.5米寬,拖拉機、三輪車都可以騎上去。而且,我們每個種植戶,還在自己的地裡修路。”熊永德介紹,以前到地裡,需要一個小時,現在騎摩托車,隻需要20分鐘,最主要是更方便將黃連運回家了。
勤勞辛苦,主動修路,是桃龍藏族鄉中藥材種植戶們致富因素之一,當地鄉政府的支持、指導也是關鍵。桃龍藏族鄉鄉長邵帥告訴記者,鄉裡大力支持發展中藥材種植,申請項目修產業路,今年還組織人員到重慶石柱縣中藥材市場考察,並推薦桃龍黃連,吸引了多個大藥商到桃龍收購,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競爭,提高了收購價格。
生產力
鄉親們存款突破1.2億
鄉裡思考老齡化問題
“我們全鄉3000多名群眾,相對貧困戶都在鄉政府。”10月12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縣桃龍藏族鄉黨委書記蔣赟在接受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開玩笑地說出了這句話。
據介紹,桃龍藏族鄉轄5村1社區33個村民小組,共995戶3397人。轄區面積較寬、人口稀少,林地資源豐富,有林地66000余畝,目前,該鄉種植各類中藥材6萬余畝,其中黃連1萬余畝,厚朴5萬余畝。今年全鄉群眾中藥材產值突破7000萬元。
桃龍藏族鄉鄉長邵帥介紹,該鄉歷來就有採集種植中藥材的歷史,群眾積累了較豐富的種植經驗。近年來,該鄉強化產業投入,提質擴面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在中羌醫院、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醫藥公司等專家的指導下,建立了中藥材培育試驗基地,大規模發展了黃連、厚朴、重樓、木香、大黃、芍藥等中藥材產業,形成了木本、草本套種、間種,林下種植,多種藥材套種等成熟的種植模式。建成五龍、桃花兩個中藥材加工廠,開展初加工,提升中藥材價值。
“根據信用社的統計,我們鄉的群眾目前在信用社的存款已經突破1.2億元。2023年脫貧戶年人均收入達2.9萬余元,人均收入和增收均超過普通農戶。”邵帥表示,接下來,桃龍藏族鄉將通過拓寬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渠道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中藥材品質,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藥農收益,拉動群眾就地就近務工增收。
蔣赟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今年,該鄉新建了藥材新品種推廣示范基地,在基地裡實現了藥材與大豆間種、藥材與香椿間種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節約了人工和肥料等一系列生產成本,形成糧藥、糧經間種的復合生產模式。而且,他們還將打造中國藥材之鄉,在鄉村振興展覽館中設立中藥材展示區,將中藥材文化融入“花間桃龍”等民宿,讓游客能賞藥花、吃藥膳、品藥酒、泡藥浴,將桃龍中醫藥文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採訪中,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發現,當地中藥材種植戶多為40多歲以上人群。據種植戶介紹,鄉裡很多年輕人都在縣城或者大城市,有的是大學畢業后在城市找了工作,有的是在城市務工。
那麼,當現在的種植戶老了后,當地又該如何來發展中藥材呢?對此,蔣赟也有自己的想法。
蔣赟介紹,現在農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了,而且出去的年輕人在外面安家,基本就不會再回來長住了。之前,他們在研究鄉內藥材產業的時候就討論過一個問題,就是十幾二十年以后,這一輩藥農無法再勞作時,滿山遍野的藥材就無人來經管。“這個時候,就需要生產性的農業服務產業,對農業生產實行托管服務,可以代耕代種、聯耕聯種,也可以半托半管、全托全管,以合同契約為保障,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確保農村產業后繼有人。”蔣赟說,另一個是對人的農村服務體系及產業,這一塊目前壓力給到了政府,主要是通過便民服務、便民代辦等來實現。下一步,可能更多也需要一些經營性的、服務性的機構逐漸介入,解決農村留守人員的生產生活問題,不斷提高這一部分群眾的生活水平質量。(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湯小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