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京人在雅安“蟄伏”20年 成為藏茶圈“餅王”

7月30日,滎經藏茶“仁真杜吉”重回布達拉宮﹔
8月16日,雨城區5家藏茶企業亮相2023年拉薩雪頓節﹔
9月21日,茶馬古道與藏茶文化交流大會暨中國藏茶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會在雅安順利召開。
近期,雅安藏茶“茶事”連連,引得大家紛紛關注,不少“茶人”更是點贊並轉發相關內容。
其中有一位特別的“雅安人”,藏茶圈子裡稱他“餅王”。
緣起 難忘雅安藏茶香
“餅王”,名叫劉振林,北京人,今年62歲。
與他初見,是在9月初的一個午后,在雨城區東城街道青江村的王家溝。一見面,他便用北京人特有的“京片子”打招呼。
“其實,我很多年前就和四川結下了緣分。我原來在綿陽當兵,后來退伍轉業,又回到了北京。”2003年,劉振林的父母先后去世,這讓孝順的他非常悲痛。為了緩解情緒,他准備出去走一走。
這一走,劉振林來到了青海、甘肅等地,准備體驗不一樣的少數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
也就是這一走,劉振林與雅安藏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將茶葉帶入西藏,此后雅安茶葉源源不斷地輸入西藏,並暢銷青海、甘肅等地,成為藏族同胞的生活之需、生命之飲。
這樣的習慣,也延續到了今天。
第一次喝雅安藏茶,茶湯顏色紅亮,回口甘甜,讓劉振林眼前一亮。詳細打聽,雅安藏茶還能解膩、抗輻射以及抗高原缺氧,這杯茶給劉振林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他回到北京后,四處尋找雅安藏茶的身影。由於當時的宣傳渠道不多,信息傳播交流遠不及今天迅速,雖然雅安藏茶歷史悠久,但久居雅安深閨。劉振林在北京苦苦尋求而不得。
“雅安,不就在四川?就在我當兵的天府之國。”劉振林立即聯系了以前的戰友,處理了北京的家務,隨后輾轉回到了綿陽。在戰友的陪伴下,劉振林來到了雅安。
專研 精選原料制藏茶
雅安,是茶文化發源地﹔雅安,是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
來到雅安,也讓劉振林對茶的認識有了質的變化。
從雨城到名山,從雅安茶廠到義興茶廠,劉振林把當時的雅安藏茶廠家逛了個遍,也喝了個遍。大家對這個滿口“京片子”的外地人也很熱情,給他介紹原料選擇、制作流程、制作工藝等。
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和分析,哪家茶廠的藏茶口感濃一些,哪家的回口甜一些,用劉振林的話說,就是“門兒清”。
這也讓劉振林的一隻腳邁進了“藏茶圈”。
在雅安把地皮踩熱后,他決定擴大自己的眼界,到其他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比一比。
綿陽、宜賓、樂山……劉振林在四川茶葉主要產銷地區走了一圈,覺得還沒過癮,又到了湖北、浙江、安徽、福建、雲南……把國內的著名茶葉產區走了一圈。
“有了對比,就有發言權,我還是覺得雅安藏茶好!”劉振林坦言,雅安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多雨、多雲、多霧,地理氣候生態條件得天獨厚,“‘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家喻戶曉,自然不是徒有虛名。”
“雅安藏茶的生產工藝極為復雜,從採摘、殺青、蒸揉、渥堆發酵、拼配關堆到設架筑包等,要經過30多道工序。”劉振林申請了專利——《一種裝飾藏茶磚的制造方法》。
有了眼界,有了技術,劉振林的“心更大了”——為何不自己制作一款藏茶?
他的腳印遍布雨城、名山之外的雅安縣區——
在蘆山縣寶盛鄉,茶園位於海拔1000米到1800米的高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山峽谷氣候條件,造就了馬牛山茶葉顏色翠綠、香氣持久、味道醇厚﹔
在寶興縣大溪鄉,帶著“熊貓老家”的殊榮,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茶葉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高山有機茶更是上乘的稀有飲品﹔
在天全紅椿崗,茶樹置身在青草竹林間,搶陽光雨露,爭氤氳空氣,而這些茶樹屬於市面難得、品質上乘的老川茶﹔
在滎經塔子山,滿坡茶畦彎彎繞繞,曲線玲瓏有致,縹緲雲影中鳥語鳴啁。
2010年,幾經對比,劉振林最終選擇了6萬斤老川茶作為原料制作藏茶。“老川茶主要生長於高海拔的林茶共生的環境,其優渥的生長環境、健碩的根莖系統和茶樹品種多樣性,使老川茶內含物質更豐富,滋味層次更飽滿,口感香氣更優越。”
殺青、揉捻、渥堆發酵……制作中的每一道工序劉振林都嚴格把關,最后在友誼茶廠壓制成磚茶。
這也為劉振林成為“餅王”奠定了“物質基礎”。
扎根 雅安是第二故鄉
康磚、芽細、金尖、火番餅、茯磚、青磚茶……在劉振林的茶室裡,陳列的藏茶品種多樣,就像一個小型博物館,不僅有雅安的藏茶,還有綿陽、宜賓以及省外的。其中一些市面上已經不常見,如湖北趙李橋“川”字牌的青磚茶。每一款藏茶的年份、來歷,他都能娓娓道來。
在茶室的一角,整齊地碼放著用竹篾片包裝好的藏茶。“我們現在喝的,就是我2010年做的那一批藏茶,后邊兒放的也是。”藏茶制作成功后,劉振林回了一趟北京。剛到家,他便約朋友喝茶,茶自然是他自己制作的藏茶。紅亮的茶湯,茶入喉后,口中留有陣陣甘甜,大家都覺得好喝。
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
201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北京的王姓名人的至親喝到了劉振林的藏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獲至寶的他幾天后就把這款茶推薦給了王姓名人。為了保証質量安全,茶葉經過了權威部門檢測,農殘不超標、重金屬不超標……各項檢測指數都合格。拿到這份來之不易的檢測數據,劉振林的淚花在眼眶裡直打轉,多年來背井離鄉的所有付出都在這一刻得到了回報。
有了這份檢測報告,劉振林的藏茶“一炮而紅”,“餅王”也不脛而走。
“我在雅安已經20年,在這裡買了房,也建了茶室,已經習慣這邊兒的生活,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雅安人。”已過花甲之年的劉振林,現在沒事就逛茶山,約朋友喝茶。
在劉振林的朋友看來,“他已經是‘在商不言商’,而在雅安茶業的發展上。”
從2003年到雅安,雅安藏茶的每一次“大事”,劉振林都清楚記得——2004年,舉辦了首屆蒙頂山國際茶文化旅游節﹔2005年,第三屆四川旅游發展大會在雅安舉行,藏在深閨的雅安藏茶迎來了大批客人﹔2008年,雅安藏茶(南路邊茶)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其中,與茶葉制作技藝有關的項目,全國僅有兩個單位入選,一個就在雅安﹔2016年,《雅安藏茶》行業標准正式實施,為雅安藏茶行業標准化、清潔化、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一年在湖南,我遇到一個雲南的茶商,他一直對自己家鄉的茶夸夸其談,還貶低雅安藏茶。”當時劉振林非常生氣,說了一句,“雅安自然生態好,茶葉生長環境好,藏茶制作工藝好,哪項不如你家鄉的茶?”
“三好”一出,雲南茶商也停止了吹噓。
“雅安藏茶什麼都好,就是營銷不好。”劉振林坦言,藏茶廠家在原料、銷路、價格上的競爭,導致雅安藏茶的品質、價格下降,品牌影響力始終上不去。“打個比方,如果有外地商人來訂制藏茶,他肯定會貨比三家,有的廠家為了拉到訂單會選擇降價,這種做法很不可取,就是一條死胡同。其實,完全可以由一家廠商出面拿下訂單,其他廠家配合,出材料、制作、運輸……大家分工合作,抱團取暖。不僅利益最大化,品牌也會迅速打響。”
北京的馬連道茶城,是北方地區最大的茶葉集散地,茶城門口有一尊“茶聖”陸羽的雕塑。劉振林說:“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在馬連道茶城門口再增加一尊吳理真的雕像。這樣,一個種茶,一個寫茶,全面展現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也讓更多的人了解雅安,了解雅安藏茶。”
“雅安茶產業沒有知名品牌,品牌價值不夠凸顯,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夠,呈現‘小、散、弱’的現象,小茶企居多,組織化程度不高。現在雅安成立雅茶集團,抱團發展,對提升雅茶整體品牌形象、推進雅茶產業提檔升級是一件好事。”說起雅安茶業,說著“京片子”的劉振林完全就是一個雅安人。(雅安日報記者 徐曉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