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12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5個是脫貧村
脫貧村“蝶變”記

9月30日一大早,位於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新林鎮茗新村的“彝步千年·文旅新寨”呈現出一片忙碌的景象。“昨天接待了20多位游客,今天又有30多位游客入住。”茗新村黨支部書記張俊林滿臉洋溢著喜悅笑容說道。
今年9月,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四川有12個村入選,其中就包括茗新村。記者梳理發現,這12個村當中,有5個是脫貧村。
脫貧村如何“蝶變”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記者從茗新村的故事中尋找答案。
產業“接二連三”
脫貧村邁步農旅融合
走進茗新村,黃牆紅瓦的彝家新寨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位於半山腰的“彝步千年·文旅新寨”文旅綜合體為村庄增添了一抹亮色。而該綜合體正是茗新村邁步農旅融合發展道路的起點。
茗新村曾一度被貧困所困擾,2017年,茗新村正式建制。如今,茗新村的村容村貌、產業發展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建成153棟彝家新房,1.5公裡通村組產業路,椒江太陽坪小學、幼兒園相繼投用。此外,村裡還發展起了金銀花、天麻、白及等種植業,以及艾草加工等加工業。目前,全村已有5家企業入駐。
推動產業“接二連三”。去年下半年開建的“彝步千年·文旅新寨”文旅綜合體,於今年6月正式建成。該綜合體擁有400平方米的休閑咖啡館、600平方米的主題餐廳、200平方米的國風茶室,以及13間特色民宿。
張俊林告訴記者,雖然“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綜合體才開始試運行,但這裡的民宿在中秋國慶假期的預訂量已經達到70%。
“我們委托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對綜合體進行運營,每年可以獲得5%的營業額分紅。”張俊林說,綜合體的投用,將充實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現在不僅有穩定收入,還能照顧3個孩子。”曾經在外務工的村民吉沙烏牛說,“彝步千年·文旅新寨”建成后,自己便決定不再外出。
脫貧村“蝶變”
增強脫貧地區發展動能
發展鄉村旅游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省的這些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將資源、生態、文化優勢轉化為產品、產業、經濟優勢,以農促旅、以旅帶農,實現農旅結合,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9月25日,雅安市滎經縣龍蒼溝鎮萬年村首屆採筍節啟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這裡採筍、賞景。2017年,四川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地處試點范圍內的萬年村,充分挖掘大熊貓文化,發展民宿酒店、方竹基地等產業。2022年,萬年村人均收入已達1.9萬元,村集體收入達64萬元。
位於烏蒙山區的瀘州市古藺縣大寨苗族鄉富民村,曾是全鄉最窮的村。2017年,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富民村通過大面積種植菊花,打造“花海迷宮”,舉辦菊花節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僅如此,曾經村裡千人左右的在外務工人員,近幾年已經有400多人回鄉創業。
脫貧村“蝶變”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在不斷提質升級的同時,帶動更多脫貧群眾持續增收。
“對比去年,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游客至少新增了20%以上。”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月壩村今年新投用了花前月下酒店和戶外露營基地項目,月壩旅游服務中心主任張菊容介紹,新項目不僅可以新增接待400多名游客,還進一步帶動了40多名本地村民就業。
月壩旅游提質升級是脫貧地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試點項目之一。為更好地探索脫貧地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日前省鄉村振興局、財政廳在15個脫貧地區開展特色優勢產業全鏈條發展試點,在15個脫貧地區開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試點,在18個安置區開展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示范區創建試點,不斷推動脫貧地區鞏固銜接工作提質增效,持續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發展動能。
今年以來,全省大力構建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體系,截至7月底,中央銜接資金用於產業發展的佔比已達到61.42%,實施了一大批促增收的幫扶項目﹔全省實現脫貧人口務工就業235.7萬人,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燕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