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立法動作頻繁,“加速度”背后有何深意?

“這次立法既是國家公園跨區域協同立法的積極探索,也是共同做好新時代地方協同立法工作的一次生動實踐。”省人大城環資委主任委員梁偉華說,此次川陝甘三省協同立法,內容從以往的流域拓展到國家公園。
從雲貴川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到川陝甘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管理,從川渝協同優化營商環境,到川滇瀘沽湖保護……近年來,四川與周邊省(市)、省內市州之間協同立法,動作頻繁,成效明顯。
一大特點
跨省協同立法,多聚焦生態環境保護
知蜀君梳理發現,聚焦生態環境保護,是近年四川開展協同立法的一大特點。
2021年,四川攜手雲南、貴州,以“共同決定+條例”的形式,完成赤水河流域保護共同立法,開創了地方流域共同立法的先河。
2022年,四川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以“四川條例+重慶決定”的形式,與重慶完成了嘉陵江流域保護的協同立法。
除了即將實施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協同立法,據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今年,繼赤水河流域保護共同立法后,川滇兩省開展的瀘沽湖保護協同立法有望在本月結出碩果。
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地區。“四川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任,需要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立法定位,不斷強化‘上游意識’,扛起‘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擔當’,持續聚焦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地方立法實踐探索。”梁偉華表示。
在此過程中,四川探索出了多種協同立法模式,這些模式靈活地運用重大事項決定和地方立法權,充分把握“決定”共性和“條例”個性的關系,為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協同立法找到最大公約數。
一種速度
川渝協同立法正加速推進
知蜀君注意到,在川渝兩省市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的大背景下,兩地協同立法跑出了“加速度”。
從“首秀”優化營商環境,到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再到正在緊鑼密鼓推進的川渝高竹新區行政管理事項、川劇保護傳承、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法律援助等協同立法事項,一批具有川渝辨識度和影響力的“小快靈”法規正在加速推進。
2020年7月,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簽署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合作協議,開啟了合作之旅。雙方建立了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常委會秘書長、專門委員會三級聯席會議。截至目前,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已先后召開了四次聯席會議,商定包括協同立法在內的年度合作計劃。
而《川渝人大法制工作機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協同立法工作辦法》的實施,則以制度固化和規范了協同立法工作。立法文本協商起草、立法程序同步推進、立法成果共同運用、法規實施聯動監督……川渝人大走出了常態化協作、制度化推進的立法新路子。
值得關注的是,四川省內市(州)之間也在嘗試協同立法。
2021年,成德眉資四市人大常委會同步出台《關於加強區域協同立法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更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採用重大事項決定形式對區域協同立法作出系統謀劃、總體部署。2022年,四市還以“決定先行+條例跟進”的模式,開展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協同立法。
9月25日舉行的四川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上,涼山州、攀枝花市的安寧河流域保護條例同步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准。這也是四川省首個市州流域協同立法項目。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