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沿灘區仙市鎮: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 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近年來,沿灘區仙市鎮始終堅持把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點內容,強化黨建引領,多措並舉,不斷夯實鄉村發展基礎,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在當地,被列為“集體經濟產業基地項目”的大岩村,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黨員群眾先行先試,不斷探索和拓寬增收致富新路徑。
8月31號上午,在村裡的一塊稻蝦大田裡,大小兩台收割機不停運轉,五畝的優質水稻半小時就收割完成。捧著機械收割的顆粒干淨的稻谷,現場的干部群眾感慨不已,這個機收效果真是比人工強多了。
村黨總支書記余運平說,今年村裡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堅持黨建“領路人”角色,把過去小塊散亂的荒田荒地通過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轉等方式 ,打造成現在適用於機械化操作的百畝稻蝦共作基地,也成為全村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今年,百畝稻蝦共作基地首次採用全程機械化收割稻谷,一百畝稻蝦田的水稻隻需三四天就全部收完,相比過去的人工收割,節約大半個月時間,既節約人工成本,又提高收割效率 。
現代化農機設備的硬核作用,讓全村干部群眾大開眼界,大為振奮,沉浸式感受到走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好處。現場不少村民紛紛咨詢如何更好地利用現代化農機設備提高耕種效率。有了現代化收割機的加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已經著手開展擴大稻蝦大田的種植面積,進一步壯大發展實力。
余書記干勁十足地講,上半年小龍蝦就實現產值20多萬。現在水稻收割后,到十一月份稻田裡的第二季小龍蝦又將實現30萬元的產值,村裡選擇打造稻蝦基地走對了路,大家對壯大集體經濟充滿信心。
大岩村堅持“兩條腿走路”,採取“長期收益+短期獲利”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除了發展稻蝦產業,同時引入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研究院科研團隊,共同建設“野生雞樅菌培育基地”30余畝,現目前已經將2000個菌種全部種下 。為讓土地產生更多效益,基地將雞縱菌培育與大豆、高粱等糧食作物進行間套種,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 同時,每畝雞縱菌的培育需要消耗200公斤秸稈,30畝雞縱菌的生長為全村的秸稈利用也尋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今年“五一”期間,村裡還成功舉辦了首屆“小龍蝦垂釣節”活動,吸引游客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150萬元,集體經濟實現收入8萬元。提供周邊農戶務工服務崗位500余個、再就業攤位30余個 。現在,村裡將黨建引領貫徹集體經濟發展始終, 初步形成1個村集體經濟種養基地 ,2個小龍蝦養殖、雞樅菌培育特色主導產業 ,1個大岩龍蝦垂釣節特色文旅品牌的“1+2+1”產業布局,助力村集體經濟結出碩果。
目前大岩村作為全鎮黨建引領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樣板,產生了積極示范效應。全鎮各村也在黨建引領下,因地制宜利用資源要素,創新發展思路,用好各類人才,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形式,帶領廣大群眾不斷實現致富夢想。(自貢網記者 王翔鷹)
來源:自貢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