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土地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自貢沿灘區瓦市鎮黨建引領鋪出穩糧增收“新路子”

沿灘區瓦市鎮距離自貢市區23公裡,東瀕沱江、西靠釜溪河,是沿灘區重要的糧食產地,現有耕地面積4.18萬畝。近年來,該鎮堅決扛穩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認真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土地提質增效上做文章,將“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努力在重糧、富農、強鎮之間找尋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從“農業大鎮”向“農業強鎮”轉變,為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貢獻力量。
賦能
在土地存量中尋找發展增量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近日天氣晴好,瓦市鎮處處都是搶收高粱的忙碌景象。一串串籽粒飽滿的紅高粱穗壓彎了腰﹔新堂村種植戶周仁英笑得合不攏嘴:“今年的高粱又是大豐收,我們家種了5畝,有近萬元收入。”
近年來,瓦市鎮加快發展現代化特色農業,深謀園區建設,實現一園多業,一地多收。同時,擴大高粱種植面積,採取訂單種植模式,與自貢市順水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簽訂訂單協議,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進一步激發農戶的種植積極性。
“一畝高粱產量為250公斤左右,今年收購保護價為每公斤7.5元,相比市場價高出34%,每畝產值能達到1800余元。”瓦市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白國軍介紹,未簽下訂單的散戶也能享受每公斤6元左右的收購價,每畝高粱收入能達到1500元。
目前,瓦市鎮新堂村、永樂村、華山村連片種植訂單高粱4100畝,散戶種植6900畝。全鎮種植量較去年增加2000畝,總產量達2750噸,產值超1800萬元,讓轄區農戶實現了從“種糧有吃”到“種糧有賺”的根本性轉變。
糧穩天下安。近年來,瓦市鎮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約2萬畝,格田整理及坡改梯約7000畝,恢復耕地近1000畝,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的景象盡收眼底,通過平整土地、配套灌溉設施建設等措施,讓糧田提質變“良田”。
今年,該鎮啟動了糧油農旅園區打造,總規劃面積25000畝,起步區5000畝,採取“經濟聯合社+公司+農戶”機制,覆蓋新堂村、大雁湖村、永樂村、華山村4個村,輻射雙塘村、沱灣村、方灣村、衛家村、金沙村5個村。通過整合打造,逐步形成集種養、加工、休閑為一體的綜合型園區,有效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促進集體經濟和農戶“雙增收”。
為穩定糧食生產,瓦市鎮大力實施沱江引水項目,投入500余萬元建設沿灘區首個“沱江引水”工程,修建提灌站1座,改電增電3處,新建和串聯20公裡的輸水管網,連通鎮域6座水庫,補水100余口山坪塘,既使水利與農田有機配套,從長遠解決2萬畝耕地的生產用水問題,又將沱江水引流到田間地頭。此外,該鎮還將引水工程延伸到瓦市鎮污水處理站水系地段,在冬季少雨期間,必要時可起到補水改善生態的作用。
聚力
在黨旗領航中增強發展能量
為讓老百姓在發展中受益,瓦市鎮堅持黨建引領,發掘人才,培育農業能手,充分激發發展新動能,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今年以來,該鎮通過大力招引成功人士返鄉投建家鄉,成功實現招商引資1000萬元以上,發展鄉村休閑項目,同時引入自貢千椒百味公司、自貢順水農業公司等企業到農村建設基地、定向種植,推動二產帶著一產跑。
瓦市鎮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通過“企業+經濟聯合社+農戶”模式,逐步推動農業鏈條式的抱團發展,組織訂單農業、自主發展生產、盤活閑置資源,逐步形成托管代理服務發展、資源合作聯合發展等穩定的增收模式。
8月8日,瓦市鎮訂單農業洽談會暨招商引資推介會在該鎮大雁湖村舉行。
四川千椒百味食品有限公司與瓦市鎮新堂村經濟聯合社簽訂了共建聯營農業基地協議,雙方圍繞“黨旗領航·園村共建”示范行動,達成農產品採購合作,簽訂了不低於2000噸榨菜的採購合同。
“此次簽約給我們老百姓吃了定心丸,不論市場如何波動,價格都按照每噸不低於700元進行收購,大大提高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瓦市鎮新堂村黨總支部書記徐必雲說,希望有更多的企業走進鄉村開展合作,實現合作共贏。
目前,郎酒集團在瓦市鎮命名高粱種植優質示范村1個、示范村2個,培育優質高粱基地6000多畝﹔自貢千椒百味公司在瓦市鎮共建聯營原材料基地,定向種植榨菜1800畝,聯建初加工廠1個。
今年1至8月,瓦市鎮集體經濟收入167萬元,同比增長127%,其中村級收入116.5萬元,佔比增長至70%,預計全年集體經濟總收入將突破200萬元。
增收
在富民強村中提升發展分量
眼下,水稻收割已近尾聲。瓦市鎮大覺村養殖戶盧曉紅滿臉笑意,剛剛豐收的水稻已通過集體經濟合作社找到了買家,現在她正忙著和村民們一起把前期培育的蝦苗投放到稻田中。
小龍蝦養殖周期在3個月左右。稻田為小龍蝦提供了優良的水溫環境和草植環境,而小龍蝦代謝產生的有機肥則為水稻提供養分,這為種養戶帶來了高效種養收益。
為實現增產增收,瓦市鎮算好土地“資源賬”。在土地上,實行錯季輪作、復合套種,開展高粱大豆帶狀復合種植5000余畝,推行榨菜、油菜輪作間作2000余畝,實現多季增收、糧經油結合。在水田中,開展“稻蝦共作”和“稻蝦輪作”,發展“早稻+晚稻”“中稻+再生稻”配套養殖龍蝦模式,實現耕地全年輪作利用,保障糧食生產,提高產出價值。
這筆土地“資源賬”帶來了顯著的效益。在新堂村、永樂村推廣的“豆粱豆”“榨菜+油菜”復種間作模式6500余畝,畝產綜合收益可達5000元以上。在大雁湖村、雙塘村推廣的“柑橘+蔬菜”林下套種模式,畝產綜合收益可達6000元以上。在新堂村、大覺村推廣的“稻蝦共生、種養雙贏”模式300畝,畝產綜合收益可達6000元以上。
“這種模式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耕種模式,大大增加了我們的收入,也激發了我們的種植積極性。”新堂村2組農戶徐必德說,他家今年以“春大豆+高粱+夏大豆”的模式種植了6畝地,實現全年訂單輪作,預計今年增收6000余元。
截至目前,瓦市鎮春大豆栽種實現豐收,產量50噸,產值30萬元,戶均增收800元﹔高粱產量突破2700噸,同比增長22.7%,產值超1800萬元,預計訂單農業創收384萬元,后續夏大豆和蘿卜、榨菜等訂單產品也將在秋冬季節陸續向市場推出,保障了群眾持續性收入,產業規模效應逐步體現。(馮妮娜 自貢網記者卜一珊)
來源:自貢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