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科技

“地球巨眼”迎來建設階段首顆“中國之眸”

——全球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陣列首台中頻天線正式吊裝

2023年09月21日09:2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地球巨眼”迎來建設階段首顆“中國之眸”

  備受矚目的“地球巨眼”——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項目建設迎來重要進展,其建設階段第一顆“中國之眸”正式落地了。

  9月20日,我國參與研制的SKA項目進入建設階段以來的首台中頻天線,在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測試現場正式吊裝,不久后將被運往位於南非的目的地。這標志著SKA中頻天線結構已經基本達到技術就緒和批量生產狀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SKA將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重要機遇,開啟人類探測宇宙的新紀元。”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鄭元鵬說,建設階段首台天線吊裝完成,標志著我國在SKA核心設備研發中發揮引領和主導作用,在國際大科學工程中成功提供“天線解決方案”。

  SKA是由全球多國合資建造和運行的世界最大規模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被稱作“地球巨眼”,其台址分別位於南非及南部非洲8國、澳大利亞西部的無線電寧靜區域。SKA建成后將比目前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靈敏度提高50倍,巡天速度提高1萬倍。

  在約3000公裡的廣袤荒野中,3000面天線組成的望遠鏡靜伏於地球表面,觀測宇宙深處最神秘的電波——這就是SKA建成之后可預見的景象。SKA天文台宣傳外聯部主任威廉·加尼爾介紹,從規模層面來講,SKA組成陣列的射電望遠鏡總接收面積達1平方公裡,相當於140個足球場的面積。

  如此龐大的工程並非一國之力可以完成。20世紀90年代初,在來自約20個國家的上百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天文學家和工程師的努力下,人類有史以來在建的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SKA應運而生。

  “SKA寄予著人類了解宇宙和生命奧秘的使命,探測宇宙、星系的起源和演化,尋找更多的星系,探尋孕育生命的新搖籃,搜索外星生命等都是SKA未來將致力於揭示的基本問題。”鄭元鵬說。

  作為人類探尋宇宙樣貌的“地球巨眼”,SKA要獲得對宇宙目標的“精准畫像”,除了得天獨厚的站址條件外,更不可缺少的是一道道投射出去的“天線”。SKA中頻天線集多種關鍵技術於一身,能夠實現准確地“聽音辨位”,是“地球巨眼”的核心設備。

  這也是擺在SKA中頻天線結構項目總設計師杜彪面前的難題:天線要實現准確地“聽音辨位”,需要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指向精度﹔專注於宇宙目標,則需具備高電磁屏蔽能力,以屏蔽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干擾,這些帶來的設計與研發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為解決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杜彪與相關團隊對伺服控制系統設計、動態仿真、標校、調試、測試方法和測試驗証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開展攻關,最終完成了高電磁兼容性伺服控制系統的設計、加工和集成工作。

  由於SKA中頻天線中心區域陣列建在南非卡魯地區,天線的運輸、集中建設、運行、后期維護等都是技術人員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SKA中頻天線結構項目負責人王大為表示,為了便於運輸與組裝,他和團隊對天線反射體、座架、方位俯仰機構和軸承進行了模塊化設計,使得各模塊就像一塊塊積木部件一樣易於拆裝﹔為方便設備維護,他們將驅動器、電機、減速機等結構設計為現場可更換單元,“在現場隨時可換,無須返場維護,更方便了設備維護運營”。

  SKA中頻天線是一台15米口徑的賦形雙偏置格裡高利天線,天線反射體由主反射體、副反射體、換饋機構以及支臂構成。這是SKA的最終形態,也是SKA中頻天線結構項目設計師楊晉蓉與團隊的心血。

  制作66塊面板是楊晉蓉面對的第一個挑戰,為此他們耗費了3個月。按照要求,整個天線的主反射面是一個六邊形空間的網架結構,由66塊不同曲率的鋁合金三角形面板組成。由於這66塊面板的曲率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制造66個專用的模具。

  “我們的面板精度達到了0.05-0.12毫米,面形精度優於100微米,還不及兩根頭發絲的厚度,這代表了國內面板設計與制造的最高水平。”楊晉蓉說,為易於實現高精度,也便於維護和快速安裝,天線主反射體採用了高精度空間網架結構和三角形鋁合金面板。

  高精度要求的背后,是每一個安裝環節的極致精密。為此工藝師們經過幾十次試驗,構建了4個計算模型,反復研究裝配流程,歷經兩個多月才完全掌握最佳安裝方法。

  天線宛如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需要各方專家精心維護,容不得半點干擾。為降低設備運行產生的電磁輻射對天線的影響,電磁屏蔽艙研制技術負責人竇玉超帶領團隊尋找技術“最優解”。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竇玉超說,“這個空間不大,裡面容納了非常多的設備。考慮到天線是在沙漠環境中工作,要留通風孔用於散熱,還要留進出電纜的通道、人維護的空間,無論是如何布置空間還是實現電磁屏蔽性能,都是很難完成的任務。”

  經過一年時間,此問題得以解決。其間團隊反復論証,結合每台設備的功率、發熱量等情況進行合理布局。研制團隊透露,方案大調整有四五次,微調有幾十次,歷時一年才找到最優方案。

  “我們作為SKA天線結構工作包聯盟的牽頭單位,聯合團隊內部來自南非、意大利等國的科研及工業機構,將共同完成SKA天線結構工作包天線的建設任務。”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黨委書記徐小剛說,“我們將繼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各方通力配合,為SKA大科學工程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記者了解到,此次吊裝完成之后,中國電科還將陸續完成SKA建設階段首批64台中頻天線的安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見習記者 李瑞璇)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