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藝術賦能,讓鄉村更美好

本報記者 黃敬惟
2023年09月21日09: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董亞麗展示柳編產品。
  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攝

  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東南部的西口村自然風光秀麗,色彩明麗的牆繪隨處可見,前衛獨特的藝術雕塑散落村中,濃郁的藝術氣息為這座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帶來獨特的氣質。在不久前舉辦的2023中國(阿爾山)旅游大會期間,作為重點活動之一的“西口村藝會——阿爾山鄉村藝術季”不僅為游客帶來旅游新體驗,也助力當地打造主客共享的藝術空間。

  西口村曾是貧困村,不少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去外地打工謀生。近年來,西口村逐漸探索出了一條民俗、民宿、民居多元並舉,生產、生態、生活有機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在西口村的山坡上,有一座醒目的文化地標——雕塑《森林之子》。這件作品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董書兵創作,以紅砂岩材料雕刻出一個高達7米的嬰兒形象。“嬰兒”不僅寓意著生命的原點和文化的起源,更代表著藝術家對生命與自然的深度思考。

  “人對美的向往和感受是與生俱來的。”董書兵說。作為藝術工作者,董書兵想通過自己掌握的技能,為鄉村帶來美麗,支持鄉村發展。他希望通過長期合作,讓藝術作品為西口村吸引更多游客,拉動這裡的旅游經濟。

  而另一件雕塑作品《盛宴》的作者、青年藝術家孟超則將西口村后峽谷的自然風光作為呈現的主體,通過自己的作品讓人們關注這裡的風景。他希望讓作品成為游客旅途中的新看點,延長游客停留時間,讓他們在這裡多吃一頓飯、多住一晚上,從而為村子帶來更多收入。

  從最開始的不理解、觀望,到經過磨合,感受到藝術家們的心意,再到主動加入藝術家們的團隊並一起完成作品,村民們不僅與這些遠道而來的藝術家和學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也對藝術創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柳編技藝非遺傳承人董亞麗出生在西口村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幼跟著奶奶學柳編,很小就能編些簡單的籃子。那時她沒想到這門手藝有這麼大的魅力。“美術學院老師們的創意和設計很新穎,讓我受益匪淺。”董亞麗說。

  過去,董亞麗認為藝術和自己距離很遠,但隨著與藝術家和學生的接觸,她受到藝術的熏陶,漸漸有了自己的藝術見解。同時,她的柳編技藝也為學生們帶來了藝術靈感。

  “來這裡研學的一些學生跟著我學會了柳編的技藝,回去時不僅帶著自己親手編好的作品,還打算把這門技藝融入未來的藝術創作,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柳編技藝。”董亞麗說。

  如今,董亞麗成了村裡的藝術家,她編制的燈罩、果盤、擺件等成為不少大型會場訂購的對象。2021年,她在西口村開辦柳編非遺工坊,免費傳授柳編編制技藝,帶領西口村婦女脫貧致富,讓幾近失傳的柳編技藝重煥生機。

  在藝術的浸染下,西口村的旅游越來越紅火。由老房子改造而成的藝術館和藝術小院窗明幾淨,展出藝術院校學生們的作品,舉辦藝術沙龍﹔用舊水泥攪拌罐改造的裝置外景引來游客爭相打卡﹔村民們用鉤針編織村子的卡通形象“西西”“皮皮”,不僅受到游客喜愛,還被做成表情包﹔不少外出謀生的年輕人也回來了,開起了燒烤店和民宿,紅紅火火的生意讓村民們的收入大幅提升,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隨著夜幕降臨,西口村村民廣場上的大型柳編藝術裝置《連年有魚》散發著五彩的光芒。這件藝術作品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與村民共同創作完成,百余條魚型柳編姿態各異,寄托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每天晚上,在《連年有魚》的燈光下,村民們跳起廣場舞,將藝術與鄉村生活融合。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