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自貢榮縣古文鎮:聚焦特色農業 走富民強村路

2023年09月13日17:0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山坡上佔地80余畝的黃桃已經壓彎了樹枝,每一個黃桃都是飽滿多汁、香脆清甜﹔遠處高標准農田裡種植的花生和馬鈴薯,每一塊地都是農戶打開致富大門的“鑰匙”﹔再往下走,150畝稻蝦種養示范基地裡,金色的稻浪隨風搖曳在希望的田野,鮮肥的大龍蝦“張牙舞爪”,在田間覓食。這裡就是自貢榮縣古文鎮曹家園村。

近年來,圍繞打造打造川南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優質農產品特色鎮工作思路,自貢榮縣古文鎮黨委聚焦特色農業產業,真抓實干,以點帶面,助力鄉村振興。曹家園村就是古文鎮聚焦特色農業走富民強村之路的一個縮影。

一棵黃桃助力農家生活甜蜜升級

慕名而來買黃桃的客人們循著山路往上走,正看到果農們穿梭在龍二專合社黃桃園裡,採摘、篩選、裝箱,一派豐收景象。

龍二專合社黃桃園是以“村集體+專合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起來的,共佔地80余畝,共有4000多棵桃樹。果園負責人龍承燕說,農村的產業要做好,宣傳必須得跟上。所以,每到黃桃採摘季節,她都會給黃桃“拍特寫”,請親戚朋友轉發朋友圈,還通過抖音短視頻等進行宣傳,制作精美的包裝盒,讓顧客能夠記住﹔同時將果園開放,允許顧客進園林自行採摘,久而久之“名聲”也就傳開了。

“我們的黃桃全是施用農家肥,沒打過藥,黃桃個頭大、味道清甜,每年都供不應求,今年還沒開始上市,熟客都預訂了近5000斤,預計今年可實現產值50余噸,銷售額能達70余萬元,除了線下銷售,我們也通過電商推廣,將黃桃銷往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現在的日子是過得就像黃桃一樣甜蜜了”!龍隊長說。

兩大產業做強農村集體經濟

站在黃桃園林往遠處看,對面集中連片的土地,是鎮黨委利用項目資金1800萬元,從土地整改、灌溉設施建設、農技培訓等多方面著手,改造出來的6000余畝高標農田,用於花生和馬鈴薯輪種,盤活農村閑置土地的同時,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吸引了承包商來流轉土地發展產業。

曹家園村沙質土壤和充足的日照正適合種植花生和馬鈴薯,今年這片土地剛“孕育”了花生,正在為接下來的馬鈴薯種植“養精蓄銳”。花生口感香脆、出油率和營養價值高,是農戶增收致富的“好幫手”。據村支書介紹,土地流轉后村民不僅可以獲得流轉費,園區內還提供了近500個工作崗位,村民們通過種植花生和馬鈴薯獲得勞動報酬,每年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2022年種植了花生2800畝,產值70萬元,助力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接下來要大面積種植的冬馬鈴薯不僅是曹家園村的特色,也是古文鎮“一主兩優”產業格局的一大優勢。每到冬季,隨著機器突突的轟鳴聲,圓滾滾的馬鈴薯從自動起收機滾出來,一眼望去地上像撒滿了“金豆豆”。為做強馬鈴薯產業,曹家園村建立黨建指導員聯系特色產業基地制度,邀請“農技專家”“田秀才”幫助農戶解決種植難題,確保馬鈴薯穩產增收,著力打造了20裡馬鈴薯種植示范長廊,規模種植馬鈴薯2000畝,畝產值達4000-6000斤,畝均純收入可達2000元左右,使得“一村一品”優質特色產業初見成效,逐漸做強村集體經濟。

三方協作保駕護航“稻蝦共生”

再往下走,平坦一點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稻蝦”產業示范基地,這也是依托高標准農田的改造,改變傳統水稻種植模式,田裡種植水稻加養殖龍蝦,實現一田兩用、一水兩養。

高標准農田全國都在改造,要怎樣才能改造的有特色呢?鎮黨委通過創新“鎮黨委+合作社+種養大戶”的三方協作經營模式,發揮黨支部的核心引導作用,創新稻田裡面養殖小龍蝦的思路,為群眾把牢增收致富方向標﹔發揮專合社在蝦苗培養、技術指導、風險抵御方面的“領頭羊”作用,解決群眾后顧之憂﹔發揮種養大戶帶頭示范、經驗分享作用,將散戶集中起來進行集約化發展。

目前古文鎮建成稻蝦綜合種養基地500畝,曹家園村種養大戶李小君是“稻蝦”產業示范帶頭人,共發展了150畝,在她的引領下,帶動著其它村民走同樣的種養之路,目前全村有50戶農戶發展了“稻蝦”產業。與傳統的小戶種養模式相比,該模式下水稻畝產900斤、再生稻畝產400斤,小龍蝦畝產量100斤,產值可達140萬元。

“稻田裡養龍蝦,不僅是出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考慮,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契機,將綠色生態農業在全鎮推廣開來,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強良田和良種的配套,打造更多高標准試驗田,鼓勵農戶規模化種養,走好特色產業富民強村之路。”古文鎮黨委書記范無雙說。(明正梅)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