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首屆中國群眾文化品牌發展大會落戶成都

2023年09月10日07:52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首屆中國群眾文化品牌發展大會落戶成都

  群眾文化品牌通過如廣場舞、群眾歌詠、鄉村春晚等形式的活動開展

  為培育展示優秀群眾文化品牌,賦能文旅深度融合和鄉村文化振興,首屆中國群眾文化品牌發展大會將於9月13日至14日在成都東郊記憶·國際時尚產業園舉行,同期在崇州市竹藝村舉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示范性交流展示活動。

  本次大會以“創新提升品質 品牌引領發展”為主題,聚焦群眾文化品牌創新發展,以“會、研、展、演、購、游”六大板塊為主要內容,發布群眾文化品牌建設最新成果,推出群眾文化品牌創新發展系列座談活動,展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典型案例,展演群眾文化舞台藝術精品,推動群眾文化項目和文創產品供需對接,引導基層群眾廣泛參與群眾文化品牌創建與共享。首屆中國群眾文化品牌發展大會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指導,由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成華區人民政府、崇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示范性交流展示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

  在此次大會上,“群眾文化活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發展”“公共文化新空間”三類69個優秀品牌將進行發布,集中展現近年來我國群眾文化活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的創新發展成果,邀請專家學者對優秀品牌的內涵、特色、價值和影響進行分析點評。

  值得期待的是,9月13日下午將在東郊記憶·國際時尚產業園東區舉辦群眾文化品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展示交流群眾文化品牌優秀案例,邀請群眾文化單位代表、專家學者和社會有關機構代表,圍繞群眾文化品牌的培育與打造、新媒體傳播、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引導各方廣泛參與群眾文化品牌創建與共享。

  獨家專訪:

  “成都的群眾文化在全國都具有代表性”

  群眾文化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嶄露頭角,成為推動文化發展的亮點。首屆中國群眾文化品牌發展大會即將在成都舉行。群眾文化也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在此次大會上將展出60余個成都群眾文化品牌項目,帶領觀眾走進幸福成都的文化生活。群眾文化品牌與其他文化品牌有何區別?群眾文化品牌如何快速發展?在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北京大學教授、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李國新,上海格物研究院院長符湘林給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要夯實群眾文化品牌建設

  成都的群眾文化品牌精彩豐富,引導“人人有一項文體愛好”。成都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市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年開展群眾文化活動7.8萬余場,參與人數1701萬人次。

  “群眾文化品牌在中國文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代表了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這種親近感和參與感有助於增強國家的軟實力。當人們在參與群眾文化活動中感受到快樂和認同時,他們將更積極地傳播和分享中國文化。”

  談及群眾文化品牌與其他文化品牌的區別,李國新表示,整個文化建設包括許多層次和方面。群眾文化是與老百姓生活關系最密切的文化,是一種老百姓自我表現和自我服務的文化形態。“群眾文化品牌與其他文化品牌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關注點不同。群眾文化品牌關注老百姓關心的文化,強調參與性和多樣性。”

  “要實現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個目標,存在著眾多挑戰和任務。在這個背景下,群眾文化崛起的意義愈發凸顯。”在談及群眾文化的重要性時,符湘林強調,群眾文化強調大眾廣泛地參與和更多群眾主體的角色,從群眾參與的角度出發,考慮如何更好地激發群眾的文化創意,將群眾文化作為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力量之一。他認為,要實現文化強國目標,需要更多的群眾文化參與、群眾創意的結合,以及一批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人物,夯實文化建設金字塔的底座。同時,必須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提高其影響力,群眾文化品牌的地位發揮著直接作用。

  鼓勵群眾參與文化創意表達

  “成都群眾文化的參與度和主體發揮效應,在全國都具有代表性。”符湘林表示,成都的文化特性以及這裡的市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分享,都讓它的群眾文化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他提到成都,言語中充滿了贊嘆,成都不僅是一個安逸之地,也是美好的代名詞。

  群眾文化品牌如何才能高質量發展?專家們有著自己的看法。李國新告訴記者,群眾文化品牌通過如廣場舞、鄉村春晚、群眾歌詠等各種形式的活動進行開展和打造,鼓勵老百姓參與文化創意的表達。這些品牌活動為老百姓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能夠自我表現和自我創造,同時也弘揚了本土特色文化。這種融合促進了創意的涌現,為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他說,群眾文化品牌的發展需要同時注重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樣性保護。在活動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特色,並鼓勵不同地區的群眾積極參與,以保護和傳承中國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嘉 主辦方供圖)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