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機器醫生”上崗顯身手

坐站(行走)康復機器人為下肢功能障礙患者提供康復訓練
醫生通過神經可視化脊柱微創手術導航系統就能看清身體內部神經
穿上“機械套裝”,即便是偏癱患者,也能站立起來康復訓練﹔“機器醫生”參與輔助,穿刺手術一針到位,准確率可達95%以上﹔坐在“機器中醫”面前,患者隻需要伸伸舌頭,就能接受遠程舌苔診療……
今年10月,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將在成都舉辦,世界各地的科幻迷將會集成都,共享文化盛宴。當科幻走進現實時,智能機器人無疑是先驅之一,尤其在醫療衛生領域,“機器醫生”“機器護士”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診室、病房、手術室,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醫療服務。
最近,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攜旗下“機器醫生”團,正式亮相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文化中心,記者昨日進行了實地探訪。在這裡,成都造的醫療機器人各顯身手,檢查、診斷、治療、康復……每個環節都彰顯了高科技和智能化,讓參觀者零距離地感受智慧醫療的便捷與神奇。
貼心
機器人當“康復師”
能幫偏癱患者站起來
5米多高的3D柱狀屏幕上,數字人體模型交替顯示著肌肉、神經、骨骼,旁邊還有各種掃描信息、生理參數,一眼看上去科技感拉滿……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文化中心,醫療機器人展區最吸引人眼球,以3D柱狀屏幕為中心,圓形的展區內,“機器醫生”們各就各位、各展所長。
和患者“貼”得最近的,是國內首創的LightCare P1坐站(行走)康復機器人,它的任務是為下肢功能障礙患者提供康復訓練。患者隻需坐在其中,按動遙控器,機器人就會自動抬高座位,把患者慢慢“扶”起來,然后配合扶手、護帶,讓患者站立起來。隨后,在機器人的支撐和引導下,患者可緩慢行走,進行康復訓練。“它能智能感知患者意圖,無論是坐—站轉移還是站立訓練,它都能很好地配合患者。在它幫助下,偏癱患者也能站起來。”控制工程師梁俊逸說。
還有專門為卒中、腦外傷及手部功能障礙患者量身打造的雲物聯手部康復機器人。患者隻需要像戴手套一樣把它戴在手上,然后與手機APP連接,系統就會採集到用戶的運動量數據,並幫助患者制定最佳訓練方案,協助患者完成抓、握、提等各種手部動作,對腕關節、手指進行康復訓練。
精准
可視化導航系統
有效提高手術精度
除了“扶得穩”之外,“找得准”是“機器醫生”的另外一個特點。比如國內首創的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幫助醫生精確定位病灶,實現一針穿刺到位。在機器人的幫助下,記者也體驗了在模型上進行穿刺,一針下去,顯示器上清楚顯示針頭位置,距離病灶還有多遠,雖不是專業人士,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准輔助。
同樣精准的還有全球首創的神經可視化脊柱微創手術導航系統,醫生在它的輔助下,隻需要戴上專業眼鏡,就能清楚地看到周圍神經,從而極大降低手術難度,提高手術精度。據介紹,在這位“機器醫生”的輔助下,手術時長可以縮短一半以上。而且,原創高仿真圖像重建技術的運用,能夠實現手術中對醫生的輻射減少80%以上。
另外,中醫智能舌診儀則能應用於中醫遠程診療,通過採集大樣本舌像等,建立消化系統疾病的舌象診斷臨床大數據採集平台,可以運用於中醫優勢病種的早期輔助診斷。
高效
3D打印用於急診
30分鐘內精准打印固定支具
高效、精准的個性化服務,也是“機器醫生”的一大亮點。在展區內,全球首創、長得像冰箱的智能3D醫療高速打印系統就是代表之一。
這套設備對傳統的3D打印進行了全面升級,它能精確高速打印固定支具,代替傳統骨折后的石膏固定。“患者受傷后經1—2分鐘,實時掃描后台數據並推送到打印機,20—30分鐘即可精准打印出固定支具,效率是傳統3D打印技術的20倍以上。”該項目負責人吳文韜說,這套設備的使用,把3D打印應用到了急診領域,可以幫助醫生為患者迅速高效處理患處,患者佩戴輕薄舒適易取戴。值得一提的是,系統還採用澱粉基材料作為原材料,這是一種生物降解性材料,由澱粉材料制成,包括玉米澱粉、米粉等,可以制成堅固的、有機的3D打印模型。
據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四川大學華西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研究員李康介紹,目前研究院已經落地近10個項目,有效彌補了國內在胸腔穿刺手術、關節手術、脊柱手術、康復科以及放射檢驗科機器人產品上的空白,“之所以要把醫療和機器人相結合,目的是要把頂級醫院優秀醫生的經驗,轉化成機器人產品,同時將經驗復制到縣域機構,讓縣域醫療機構也有和頂級醫院一樣的診療水平,更好地服務於患者。”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楊甦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