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款 米酒釀造專用
成都培育出“用來喝的”米

長勢喜人的稻谷
在崇州市白頭鎮壁山村,一畦畦綠油油的稻谷,正暢快地吸收著雨露精華,長勢喜人。這片面積足足有500畝的水稻,不同於優質稻、功能性水稻,它們是“用來喝的”米酒專用米。
“好酒需要好米釀造而成, 這是我們精心孕育的‘艾諾1號’。”艾小喜(四川省)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江靜站在壁山村的田壟上,望著片片綠油油的稻田感慨萬千,該品種是公司與四川農業大學攜手孕育的全國首款米酒釀造專用米。
“艾小喜”是天府糧倉產業園土生土長的企業,公司花了6年多時間,探索“艾諾1號”集種植、研發、生產、營銷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路徑。
選育“專屬款”糯米
實現米酒原料品種本地化
“孕育這個品種,我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據江靜回憶,2018年他們第一次試種50畝糯米用來釀造米酒,以失敗而告終。兩年后,經過成都市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的引薦,公司和川農大水稻研究所正式合作,共同承擔的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米酒釀造型水稻培育及其全產業鏈產業技術研究(創新能力培育)”,經過反復實踐和探索,終於從30多個供試糯稻品種中嚴格篩選,選育出適合釀造米酒的稻種,這就是“艾諾1號”。
之后在隆興鎮梁景村種植200畝“艾諾1號”,直到去年底,公司才順利完成“艾諾1號”批量化應用的調整。今年,這款米酒專用稻的規模化種植正式啟航。
超高產酒率,豐饒茉莉花芳香味,層次突出的口感,這是“艾諾1號”的特性。目前,省種子站已成功申請“艾諾1號”為釀酒專用米。江靜介紹說,“預計在2029年,將在天府糧倉產業園建立10萬畝糯米育秧和種植基地,實現生產端有效控制,保障原料的品質,實現米酒原料的獨特化和品種本地化。”
成都市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艾諾1號”的應用與推廣正印証了那句話: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用最好的技術,才能種出最好的糧食。
特有疊加發酵技術
是無法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走進“艾小喜”公司的展示廳,產品展示架上各類米酒系列產品琳琅滿目,有傳統的糯米原味濁米酒,也有多種水果類、花卉類精釀米酒。
“我們的米酒隻有三種元素,糯米、水、酵母。特有的疊加發酵技術是別人無法模仿的。”江靜表示,“艾小喜”創新釀造工藝,擁有低溫冷鏈發酵、多重疊加發酵、鮮果與糯米混釀、艾諾米創新橡木桶陳釀等多項技術。去年7月,在IWSC國際葡萄酒暨烈酒大賽獲獎名單中,清酒類僅有兩款達到金獎級別,其中一款就是“艾小喜”釀造的橡木清酒。
今年初,“艾小喜”新生產線投產。新的生產線擁有全新的專用廠房,採取全自動的流水化生產,開發出全新的“艾小喜”品牌及氣泡酒系列產品。“今年我們新推出三個更加符合年輕人口感的品種,保留下的原有產品也進行了升級。”“艾小喜”品牌部工作人員楊姣表示,新款米酒擺進了崇州的林盤、景區,聯動商超、門店,成為游客品嘗“田野味道”、選購伴手禮的好選擇。
如今,以“艾小喜”傳統米酒、果味米酒、微泡米酒等特色產品為代表的崇州米酒,已經成為崇州極具代表性的農特產品,入駐伊藤洋華堂、老鄰居等知名商超,同時積極開展線上運營,入駐天貓旗艦店、抖音旗艦店等電商平台。
“以成都為腹地,輻射川渝地區,我們將西南、華中、華南、華東作為戰略市場向外延伸。”江靜表示,力爭在5年內將產品產值做到7億元。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粟新林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