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紅色旅游講解員

“在觀眾和歷史間搭一座橋”

本報記者 尹 婕
2023年08月16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在觀眾和歷史間搭一座橋”

旅客在“南湖·1921”紅色旅游列車旁拍照打卡。新華社記者 劉 穎攝

暑期,不少游客來到貴州遵義會議會址感受紅色文化,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圖為游客在遵義會議會址游覽、拍照。新華社記者 劉蓮芬攝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近日聯合印發《用好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將力爭利用三年時間,針對青少年打造百堂紅色研學精品課程,推出千條紅色旅游研學線路,開展萬場紅色旅游宣講活動,覆蓋全國上億大中小學師生。

  近年來,紅色旅游已成為人們尤其是青少年感悟紅色精神、厚植愛國情懷的重要社會課堂。在各紅色旅游點從事講解工作的講解員們努力當好紅色故事的講述者、紅色文化的傳播者、紅色精神的詮釋者。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共選拔出306名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這些政治思想好、知識儲備好、講解服務好、示范帶頭好、社會影響好的講解員,將為各地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助推鑄魂育人貢獻力量。本報記者採訪了其中5位講解員,聽她們講述與紅色旅游相關的故事。

  “這是用生命和鮮血澆鑄的民族精神,歷史需要有人去講述”

  2000年9月,田悅慧師范畢業后經過層層考核被選聘到山西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工作。住的是屋頂隻裱糊著一層黃麻紙的土房子,吃的水需到500米外用桶提回來。這都不算什麼,難的是,面對著一張張發黃的照片和一件件破舊的革命文物,如何和它們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田悅慧感到無助、苦惱,一度萌生了要離開紀念館的念頭。

  一群特殊來客徹底改變了田悅慧的想法。那是一批白發蒼蒼、步履蹣跚,卻風骨依舊、不失血性的老八路,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卻在參觀過程中反復問著相同的問題:“孩子,你看,這個地方我去過,這場戰斗我打過,這是我的首長,那是我的戰友……他們早早地犧牲了,而我還活著!你說,再過幾年、幾十年,還有人記得他們嗎?”田悅慧一時語塞。“老八路浸滿淚水的眼睛滿含期待,分明是要告訴我:這是用生命和鮮血澆鑄的民族精神,歷史需要有人去講述!”

  “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小學生,為什麼都願意來館裡參觀,來接受紅色教育、了解黨的歷史?我在講解員崗位上找到了答案”

  位於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錦江河畔、正龍街對岸的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是廣東省內唯一一個以紀念紅軍長征為主題的紀念館。紅軍長征途經粵北並停留21天,在這裡撒下的革命種子、流傳的英雄事跡,成為這片紅色熱土永恆的精神財富。如今,人們來到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回望那段光輝歷史,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

  “講得真好,謝謝你把這段歷史講給我們聽。”對於譚慧嫻而言,這是對她講解工作的最高褒獎。來紀念館參觀的觀眾各年齡段都有,“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小學生,為什麼都願意來館裡參觀,來接受紅色教育、了解黨的歷史?我在講解員崗位上找到了答案”。譚慧嫻介紹,每當講到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時,總會有觀眾眼泛淚花,頻頻點頭。“銘記革命先輩們的豐功偉績,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每一位參觀者離開紀念館時,都會更加堅定這一想法吧。”

  “我們講的不是一個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種精神,一個信仰,一份深藏於中國人心中的紅色情懷”

  穿上軍裝是徐怡從小的夢想。她尚在襁褓中時,曾被軍醫救過命。成長過程中,她始終忘不了那一抹橄欖綠,也曾立志報考軍校,卻未能如願。大學畢業后,她來到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工作,終於穿上軍裝。“對我而言,這也是圓夢。”徐怡說。

  隨著對那段歷史了解的深入,徐怡常常在思考:到底是什麼讓即將退伍的老兵毅然決然地奔赴一江山島?到底是什麼讓呂有庫烈士在腹部受傷、大量失血的情況下堅持作戰6分鐘?到底是什麼讓90多歲的“烈士營長”陳士勤老人每天來陵園看望戰友?“我們講的不是一個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種精神,一個信仰,一份深藏於中國人心中的紅色情懷。”徐怡說,“講解員要在觀眾和歷史間搭一座橋,讓觀眾走進歷史,認識英雄,感悟精神。”

  “講解員相當於半個歷史老師,既要尊重史實,也要講出紅色故事中蘊含的紅色精神”

  “講解黨史、新中國史、紅色故事等是我工作的主要內容。我想,講解員相當於半個歷史老師,既要尊重史實,也要講出紅色故事中蘊含的紅色精神。”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講解員李思宇以此標准要求自己。向青少年講好紅色故事,成為她重要的工作內容。李思宇和同事們一起,與興安盟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座談,擬定興安盟中小學生研學課程開發和未來合作發展規劃的相關內容,組織開展“追憶偉人事跡 共述少年之聲”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小小講解員紅色主題研學活動,讓更多青少年牢記歷史,學習革命先烈事跡,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

  入選五好講解員后,李思宇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和同事們一道用心用情用力講好紅色故事,讓人們更好地體驗紅色之旅、了解紅色歷史、感悟紅色精神,讓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成為常學常新的社會課堂。

  “紅色故事不會過時,但講好紅色故事的方法需要與時俱進”

  “和過去相比,我們的舞台更加廣闊。”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講解員杭垚自豪地說,“除了所在場館,我們還可以在大中小學、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等以及主流媒體、‘兩微一抖’等新媒體平台上講述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紀念地承載的紅色基因。”做講解員已有8年,杭垚深切地感受到,如今,紅色場館講解員不僅是一份受人尊重的職業,也是一份令人向往的職業。“這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文博行業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

  杭垚至今記得初入行時,一位觀眾對她說:“小姑娘,你的年紀不大。如果你對上海多了解一些,再多一些人生經歷,一定會講得更好。”“每一次都講得更好”成了杭垚的目標。隨身攜帶記事本,隨手記下心得感想﹔梳理故居的紅色資源,提煉出更多打動人、感染人、激勵人的紅色故事﹔用更富創意的講述方式,打開故居裡的紅色記憶﹔用好網絡資源,制作出接地氣、易傳播、群眾愛聽愛看的優質短視頻和觀眾愛來、同行點贊的教育活動……“紅色故事不會過時,但講好紅色故事的方法需要與時俱進。”杭垚堅信這一點。聽了她的講解,有觀眾說“宋慶齡不再是書本上的名字,她是一個鮮活的人”。

  “講解員這份工作,入門很簡單,隻要把講解詞背熟,准確傳達給觀眾即可。但要做得出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譚慧嫻給自己提出了“沉得住、寫得出、講得好”的要求:沉下心,研究講解內容,挖掘歷史背后的故事﹔能將自己掌握的故事,重新總結梳理,轉化成文字,更好地傳達出來﹔針對不同觀眾,因人施講、因需施講,准確無誤地呈現每一個紅色故事,引起觀眾共鳴。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8月16日   第 12 版)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