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
莫言與余華等老友暢聊“文學往事”

景色如畫的珠海市東澳島上,有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山海經”書屋。走進這座書屋,就會發現如今在中國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作家匯集於此,他們一起喝茶、閑聊,與熒屏前的觀眾談論起關於閱讀、書籍的意義和經歷……
近期,《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正式上線,並在豆瓣上收獲9.1的高分,近60%的網友給出5星的滿分評價。在最新播出的節目中,在這座美麗的小島上,當作家余華捧著一本《等待戈多》隨意坐在街角的長椅上,他終於等來了自己多年的好友——莫言。
自《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官宣莫言加盟以來,無數觀眾翹首以盼這位文壇重磅人物的登場。如今,莫言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與余華、蘇童、程永新等老友在“山海經”書屋中重逢。
“莫言和余華、蘇童是多年好友,但他們以真實的狀態出現在節目中的機會,還不是特別多。我們有幸能夠呈現這些內容。”就在該期節目播出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對話節目制片人顏小可。在她的講述中,能看到許多節目鏡頭未曾展示的有趣故事。“莫言雖然極少參加綜藝節目,但是來到《我在島嶼讀書》卻並不需要‘熱身’找節奏,而是很快融入其中,尤其是和余華、蘇童等人的交流,給人一種自然而然、毫不見外的感覺。”
余華捧著《等待戈多》等來了莫言
“那皮夾克硬得像盔甲,夜半我說余華坐在地板上干嘛,半夜三更不睡覺。過去一推是個皮夾克,在那兒站著。”節目中,當莫言笑著說起與余華、蘇童一同在巴黎購物的有趣經歷,立馬引來作家們的捧腹大笑。誰能想到,當這樣一群在中國文學界有著極高地位的大咖齊聚,說起曾經的“文學往事”,竟如此的搞笑又有趣。而后,他們又如同“說相聲”般地爭論起作品在雜志《收獲》的發表年代,還給彼此排起了“輩分”,莫言笑稱自己是“前輩”作家……
作為當今中國文學界的兩座“高峰”,余華與莫言的“相愛相殺”,成為網友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在節目中,當兩人一言一語,“接地氣”地展開“文壇老友記”式的生活漫談,也讓熒屏前的觀眾看到兩人相處時熟稔又自在的狀態。
“余華老師和莫言老師的這種老友相聚,我覺得他們的火花非常自然,非常融洽,不像在錄節目。”顏小可說,真實地站在兩位作家身邊,感受到兩人很快進入了一種多年相識的、默契的老友的狀態,而並不是你問我答、你答我問這種鏡頭下的對談的狀態。“兩人真誠、默契,惺惺相惜。”
“老友局”最迷人之處,不僅僅在於無需相互熟悉的預熱准備,更在於自然流露的真實相處狀態。鏡頭中,無論是談起與讀者的互動,莫言回憶起作家劉毅然曾假借讀者的名義給他寄來一封信﹔還是蘇童看到印著莫言卡通形象的杯子,調侃制作方特地將卡通形象頭發畫得很濃密是為了討莫言歡心……作家們展露出“段子手”的屬性,交談的過程宛如大型相聲表演。
“因為他們都是語言大師,他們的表達一定有自己獨到的魅力,有讓我們每個人感覺驚喜和喜愛的地方。所以在這樣一個‘老友局’裡,他們的語言是非常快節奏、花火四濺的,讓人覺得真有意思。”顏小可強調,這種火花自然真實,不會“刺眼”。
有趣的是,莫言上綜藝節目的次數並不多,所以此次來到《我在島嶼讀書2》,不僅對於觀眾,對於他自己也頗為難得。顏小可談到,參加完節目錄制,莫言發了兩次朋友圈,講述了錄制節目的感受。“他(莫言老師)覺得挺新奇的。”至於更加完整的感受,顏小可也期待等節目播完,莫言看完后,也許會給一些反饋和想法。
讓更多人重燃對文學及閱讀的沖動
作為一檔9.1高分的綜藝,倘若只是展示作家們逗趣搞笑的日常,恐怕也難以收到如此多觀眾的好評。更重要的是,節目中呈現的更多是對於文學和寫作的深刻思考,和對於閱讀還有書籍存在意義的探討。採訪中,顏小可表示,莫言的到來給節目帶來的變化,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此。“首先是節目內容的延伸和延展。節目中這些作家老師聊自己記憶中的一些閱讀的感受也好,個人的經歷也好,是節目比較有特色的一部分內容。尤其像莫言老師這樣的嘉賓來,他肯定會帶來更多的故事,更多的關於閱讀方面的理解。”
此外,顏小可也坦言,其實節目在展示作家時最大的“設計”就是順其自然,希望作家們在節目裡呈現出他們本來的面貌,他們真實的樣子。節目並沒有迎合所謂的“熱點”,去剪輯所謂的“前方高能”的橋段。而是在呈現作家的表達的時候,會盡量追求語境的完整性,讓大家能更准確理解他們的意思。“如果僅僅去傳播一兩句話、一兩個非常短的表達,那樣雖然有熱度,但其實對於大家了解這些作家、了解文學並不是那麼有益。”
在“閱讀”這一小眾冷門的綜藝題材中,深入挖掘讀書的意義和價值,又通過輕鬆愉悅的真人秀方式,讓觀眾感受到關於文學的日常。對於不少觀眾而言,這就是《我在島嶼讀書》區別於其他綜藝的“可貴之處”。“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重新燃起對於文學、對於閱讀的沖動。”顏小可說。
採訪中,顏小可也透露了節目未來的規劃。“未來還是會沿著這個IP做進一步的規劃,包括線下的活動,也包括節目主體之外的一些延展,出版物、文學沙龍等,都會繼續開發。同時,在嘉賓的選擇方面,節目后面還會拓展人物身份。“隻要確實跟閱讀有關系,在閱讀這件事情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其實就夠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實習生 徐正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