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成都大運會“下半場” 賽事遺產如何“梅開二度”

2023年08月12日08:53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大運會“下半場” 賽事遺產如何“梅開二度”?

■計劃陸續在大運場館舉辦22項國際賽事和38項全國性賽事

■大力推動2024年湯尤杯、2025世運會等大型頂級賽事在大運場館舉辦

■申辦田徑世界杯並長期落戶東安湖體育公園

■申辦世界體操錦標賽和世界藝術體操錦標賽落戶適配到相應的大運場館

8月8日晚,當“太陽神鳥”振翅、“鴿子花”璀璨綻放,“高山流水”知音相惜唱響友誼地久天長,成都大運會畫上圓滿的句號。12天裡,作為東道主的成都,不僅為世界奉獻了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青春盛會,更創造了豐厚的賽事遺產。正如國際世界運動會協會主席何塞·佩魯雷納在成都大運會期間觀摩考察后感慨,“成都大運會將為2025年舉辦的成都世運會奠定堅實基礎,留下寶貴遺產,期待與成都加強合作。”

如果說賽事是成都大運會的“上半場”,那麼發揮賽事遺產效應這道成都大運會“下半場”的必答題,成都該如何作答?

“在成都大運會申辦之初,賽事遺產就被納入規劃,其主要目標是通過籌辦成都大運會,努力創造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教育與青年七個方面的豐厚遺產,為城市長遠發展留下寶貴財富,長久惠及城市和廣大人民群眾。”成都大運會執委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曹雪峰介紹,目前正在制訂成都大運會體育賽事場館可持續利用方案,以滿足市民運動健身需要、賽事需要以及體育產業發展,而大運村也於8月11日閉村,預計9月底通過預約的方式向市民開放。

如何讓賽事遺產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面向未來,如何充分運用好成都大運會遺產,讓賽事遺產持續釋放更大紅利?近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深度報道組記者進行多維度走訪調研,探尋其未來發展路徑。

賽事背后 還有什麼“富礦”?

成都大運會是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創辦以來首次對遺產工作進行全面規劃管理的一屆大運會。那麼,成都大運會留下了哪些賽事遺產?為何這麼重視大運遺產?成都大運會執委會辦公室遺產管理處處長秦學解釋,大運會遺產是在大運會申辦、籌辦和舉辦過程中創造並可持續利用的物質財富和人文成果,大致可分為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目前,已確定東安湖體育公園、大運村、鳳凰山體育公園、東西城市軸線、城市智慧中心等8項首批重點遺產項目,明確要求將賽前籌備和賽后可持續利用同步謀劃、同步推進,確保遺產項目長期、高效和可持續利用。

事實上,遺產利用是國際重大賽事的必答題,其中賽事場館“再利用”是最直觀的答卷。大運會體育場館是成都大運會留給這座城市最為顯性的體育遺產,居住在其中的市民有更直觀的感受。

四川省體育館是成都地標建筑之一,市民呂女士的家就在附近,下班后,她常和朋友到這裡打羽毛球。為迎接成都大運會的到來,承接籃球項目比賽的四川省體育館,進行了30多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提升改造。“我很幸運,搶到了成都大運會籃球比賽的票,看到改造后的場館設施齊全,很期待以后能在這樣的場館運動。”呂女士的期待值已經拉滿。

成都大運會期間,用於比賽、訓練的49處場館中,13處場館為新建,36處為改造提升。“新建場館與城市發展規劃相吻合,改造場館大多在高校,賽后交給高校用於體育教育,防止了賽后閑置浪費現象。”秦學表示,和四川省體育館一樣,成都大運會結束后所有場館將繼續用於體育事業和全民健身,將讓越來越多的成都市民樂享體育鍛煉與健康生活。

建在成都大學的大運村,“建村”與“建校”相結合的體教融合模式,是成都大運會在大型國際體育賽事運動員村建設中的創新探索,同時也為這座城市留下了一筆寶貴遺產。“大運村閉村后,成都大學將立即進行‘村轉校’工作,預計9月底學校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后,計劃通過預約方式向市民開放參觀。”大運村執行副村長蘇波透露,開放區域包括代表團歡迎中心、代表團升旗廣場、運動員餐廳、運動員公寓樣板間等大運村空間﹔開放大運村醫療中心,並依托成都大學附屬醫院向周邊市民提供診療服務。

“成都大運會遺產的創造過程,本質上是賽事價值的提升過程,也是舉辦城市價值的放大過程。”秦學告訴記者,由於成都大運會遺產規劃和實施的有序推進,給城市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宜居環境和精神文明等帶來顯著提升和改善,“成都大運會全過程所創造的遺產,必將彰顯城市創新活力,展現城市人文精神,厚植城市文化底蘊,對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豐富城市經濟業態,提升城市宜居環境,擴大城市國際交流,塑造城市品牌價值,惠及城市民生福祉等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下半場 如何讓“大運遺產”更有生命力?

縱觀世界體育運動發展史,賽事舉辦城市競賽場館的賽后利用普遍面臨著維護成本高、運營持續性差、專業人才匱乏等痛點堵點問題。破解這一難題,北京、廣州等城市有哪些經驗可供汲取?

記者了解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鳥巢、水立方等不僅化身北京城市新地標,更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樂土。就拿國家游泳中心來說,除了承接游泳世界杯、跳水世界杯等高水平國際賽事,還兼顧著戲水樂園、文藝演出等豐富功能。

成都大運會步入“下半場”后,成都如何規劃利用好成都大運會遺產,讓其更有生命力?

成都已經有了明確的路徑。“成都大運會結束后,49個新建或改建的體育場館設施將採取‘短期+長期’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市場化思維推動場館惠民和可持續利用。”曹雪峰介紹,短期內,將著重圍繞引進高等級賽事,分類實施惠民開放,持續提升場館的服務品牌和場館的“顯示度”。

今年下半年開始,成都計劃陸續在大運場館舉辦22項國際賽事和38項全國性賽事,並大力推動2024年湯尤杯、2025世運會等大型頂級賽事在大運場館舉辦。同時積極申辦田徑世界杯並長期落戶東安湖體育公園,申辦世界體操錦標賽和世界藝術體操錦標賽落戶適配到相應的大運場館,讓“在家門口觀賽”成為成都市民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

場館惠民方面,將按照“一場(館)一策”原則,分類實施開放,全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天數不少於330天,每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時間不少於35小時。曹雪峰介紹,36個改造場館大量分布在各個高校,成都將探索建立學校場館對外開放機制,進一步滿足市民就近健身需求,並支持全市青少年體育賽事在大運場館舉辦,組織開展籃球、排球、游泳、射擊、柔道、輪滑、乒乓球等賽事不少於200場次。中長期方面,成都將分段轉入探索市場化路徑,努力形成大型體育場館可持續綜合利用的成都路徑。

“目前正在制定成都大運會體育賽事場館可持續利用方案,以滿足市民運動健身需要、賽事以及體育產業發展需要。”秦學介紹。按照規劃,成都大運會結束6個月內,成都將向國際大體聯提供賽后報告,並向國際大體聯轉移涉及所有職能部門的知識文件﹔至少10年內,收集遺產及影響數據,每年向國際大體聯提交書面報告。

“為此,我們編制了《成都大運會年度遺產報告》 《成都時間》《成都大運會圖文志》等官方出版物,同時,將成都大運會檔案納入賽事遺產保護利用范疇統一管理,並將作為城市記憶永久保存。”秦學透露。

如何讓成都大運會遺產持續釋放紅利?

如果梳理國內外大型賽事的遺產利用,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承辦方主要致力於打造和保留四方面的賽事遺產,即經濟遺產、基礎設施遺產、環境遺產和社會遺產,而這四方面遺產恰恰能夠與推動城市文明進步與發展直接聯系起來。

成都大運會遺產,既有場館設施等物質遺產,也有文化和人才遺產,如何讓其成為推動成都城市發展的新動能,實現大運遺產利用效益最大化?

在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看來,首先就要避免出現大型體育場館閑置的問題。運營模式上,考慮到不同的場館功能和商業模式,需要關注經營機制問題。無論是否是國有資本,都應該優先考慮更有市場經驗的經營主體入駐場館。“大型場館的利用必須堅持‘一場一策’、‘一館一策’,根據每個場館的體量、特點和區位特征制定場館的運營模式”。

以大學學校場館為例,王裕雄提到在該場館的屬性和定位上,開放問題就非常復雜,何時開放?如何開放?都需要進行系統考慮。“體育綜合體則需要有更多的業態融合,不僅要有體育業態,還需要有餐飲娛樂、教育培訓等業態,每個場館需要根據自身特征、商圈特征,制定自己的運營模式或商業模式”。

除了物質遺產,此次成都大運會向世界展現出的中國獨特文化魅力,無疑吸引了更多來自世界的目光,從而提升了成都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國際影響力。王裕雄表示,成都大運會所激發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都將進一步推進居民運動方式、運動消費、“體教融合”等發展方向的改變,其中文化遺產所帶來的益處無疑是長遠、可持續的。

“成都大運會場館和運營中有很多很好的綠色低碳技術和理念,應該及時總結和推廣好,將其應用到城市運營中。辦賽過程中,成渝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以及市場一體化進程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要傳承好這一遺產,發揮成渝在西部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王裕雄說。

在人才遺產方面,成都大運會培養了一批創意設計、體育營銷、賽事管理和經營人才。在王裕雄看來,這是一批寶貴的人才,未來需要給他們創造干事創業的環境。“應該考慮如何將這些人留在西部,發揮他們的作用。建議為這些人才打造聯系紐帶,出台相關人才政策,考慮作為體育賽事領域類的人才納入人才政策體系裡,幫助他們在成都和西部地區干事創業。而無論是有形遺產還是無形遺產,都需要充分發揮好作用,它們將在互補中成為發展趨勢,助力成都‘賽事名城’的目標,賦能城市經濟發展”。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昌娟)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