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運會,城市的“認証”和“出圈”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以開放,以革新,成都將開創城市新未來。
8月8日晚,流光溢彩的成都露天音樂公園,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涌動著惜別的情誼。20多公裡外的東安湖畔,燃燒12天的大運會聖火緩緩熄滅,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圓滿結束。
四年精心籌備,一朝精彩呈現。成都大運會主辦方兌現了庄嚴承諾,將一屆充分展現國際標准、中國風格、巴蜀韻味的國際體育盛會帶給世界。經由成都大運會,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展現於世人,作為東道主的成都也收獲了自身成長。
01
從籌辦到舉辦
走在了國際大賽示范前列
成都大運會是中國西部首次舉辦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首次,意味著學習和接軌,意味著歷經考驗。閉幕式上,國際大體聯用兩句話給出了這屆比賽的總結:“成都大運會非常精彩,讓我們每個人都實現了夢想。”“成都大運會將是未來大運會的模版和示范。”
成都的答卷,不負眾望。
大運村
“示范”,在綜合保障能力。舉辦大型國際賽事,通常需要同時接待上萬甚至數萬人,運動員和嘉賓從世界各地蜂擁而入,對航空網絡、市內交通、賽事組織、志願服務、安全保障,甚至吃住行游購娛都是一次全面“體檢”。成都以實際行動,收獲了好評。
國際大體聯秘書長艾瑞克·森超高度肯定了成都大運會的場館建設、組織安排和志願者服務等方面的工作,“成都大運會在所有方面都達到了我的預期”。大洋洲大學體育聯合會主席戴維·施穆德甚至表示,在成都舉行的大運會具有“奧運會的辦賽水平”。業界人士的反饋,是肯定,更是鞭策。建設世界賽事名城之路,不斷自我總結和提升,才能走得更順。
國際大體聯秘書長艾瑞克·森超表示,成都大運會將會是未來大運會辦賽的標杆
“精彩”,在賽事含金量高。成都完善的綜合保障,讓運動員們能夠全情投入。賽場上,113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名運動員奮力拼搏,奉獻了一個個精彩“名場面”,269枚金牌各有歸屬。奧運冠軍張雨霏成為大運會“九金王”,多名選手賽出好成績獲得了2024巴黎奧運會“入場券”。根據成都大運會官網的統計,本次賽事中射擊、游泳、田徑等項目共刷新22次賽會記錄。
吳艷妮在成都大運會兩度刷新個人最好成績,達到巴黎奧運會參賽標准
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成都馬不停蹄。2024年羽毛球湯尤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將接踵而至,而大運會的經驗得失,有助於成都辦好這些國際大賽。
02
由賽事而營城
成都知名度影響力進一步打開
大型體育賽事的意義,更在賽場之外。體育大賽是城市天然的推廣人,一部大型賽事史也是城市的“出圈”史。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裡的幸福成都”面向世界做了一次最好的推廣。
成都大運會閉幕式
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選手,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到中國,對成都也是初體驗。是“大運會+成都”,讓更多人了解成都、“看見”成都。
來成都前,他們網上搜索信息﹔來成都后,他們親身感受城市。賽場上,感受觀眾的熱情,志願者的專業﹔賽場外,到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看熊貓吃火鍋,體驗中國非遺技藝、巴蜀文化……
成都大運村互動體驗中心,西班牙代表團成員體驗皮影戲
大學生運動員們通過這段時間的親身體驗,親眼見証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東方大國,欣欣向榮的青春中國﹔見証了一個熱情好客、包容友好的天府成都。由此,中國在他們心中,從抽象的地名變成了具象的文化﹔成都,從互聯網的一個名詞,變為可知可感、鮮活有趣的城市。
國之交,在民相親。習近平主席在開幕當天寄望大運:攜手世界青年,以青春的活力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弘揚大運會宗旨,以團結的姿態應對全球性挑戰﹔深化交流互鑒,以包容的胸懷構建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園。大學們運動員聚在一起、賽在一起、融在一起,通過文化交流,增進彼此理解。他們也必將把一個更加真實、友善、和諧、美麗的中國,面向世界來傳播。這段短暫而美好的成都經歷,成為他們“未來生活的靈感”,和一輩子的回憶。
田徑項目女子10000米決賽賽后,冠軍、中國隊選手夏雨雨(前左)和亞軍、土耳其隊選手KILIC GONEN Yayla擁抱對方
03
由國內而國際
成都擁抱新的發展機遇
一個志在走向世界的城市,強化綜合實力,提升城市能級,這是練內功。而借助世界性舞台,展現城市風採,打上城市烙印,是為借外力。通過成功舉辦大運會,成都完成了一次通向國際城市的“認証”。
歷史多次証明,無論是奧運會、大運會級別的全球綜合賽事,還是世界博覽會、G20峰會等全球政商活動,都是國際城市進行“認証”的大型舞台。
同樣是舉辦大運會,深圳展現了從海濱漁村到國際城市的驚天蛻變,帶動了更高水平的開放。英國謝菲爾德,實現了從鋼鐵之城到科技體育之城的轉型復興。成都通過大運會,進一步站到了世界城市網絡中心,得以在更大范圍吸引和配置資源,擁抱全新的發展機遇,獲得更大的發展動能。
而辦賽留下的大運會遺產,也將增強城市前行的動力。成都大運會留下的豐富體育資源,將長久惠及城市和廣大市民。籌辦大運會,成都市新建13個主要場館,其余36個均為改造場館,體現了可持續利用理念。這些場館在大運之后,將成為市民“身邊的健身場館”,繼續惠及市民和高校的“體教融合”發展。
鳳凰山體育公園
物質遺產之外,更有精神遺產。籌辦大運會,成都人已經証明,齊心協力就能做成任何事。舉辦大運會,是成都進一步變化革新的契機與外生動力,勢必促進成都的城市文化、城市發展向著年輕化、潮流化演進。以開放,以革新,成都將開創城市新未來。
大運會落幕了,但如同閉幕式上最后小女孩撒下的火種那樣,屬於夢想的火焰,永不會熄滅。
(圖片來源:成都大運會官網、成都發布)
來源:蓉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