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思政之旅 一場精神盛宴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明德師生支教團2023年來廣開展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綜述

在廣安市協興鎮的鄧小平故居陳列館中,“實事求是”被鐫刻在一面充滿故事的牆體上﹔在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東門正中,矗立著鐫刻校訓“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的漢白玉巨石。相隔1700余公裡,一場特殊的緣分將中國人民大學和廣安聯結在了一起。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明德師生支教團結合2023年“青春少年志”小平故裡暑期成長夏令營,在廣安開展了為期11天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實地調研、專題講座、師友夜話……“走新”又“走心”的教學方式,給廣安的師生帶來了別開生面的課程體驗,也為廣安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維、新方向、新啟示。
傳道授業 師者講堂啟迪學生思維
8月5日晚,廣安中學勤政樓3樓的教室裡,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戲劇戲曲學教研室江棘副教授正滿懷激情地向同學們講授《換個視角看課本: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神話》。
“初一以前的語文課本與之后的語文課本有什麼不同?”課程剛開始,江棘副教授便向同學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
在引導同學們的熱烈討論后,她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語文課本越來越強調現實感,新聞文體、紀實文學、議論文體等逐漸增多,而虛構故事如童話和神話則逐漸減少。這正如人類社會的發展:告別神話,告別童年。
“課本的安排與同學們的成長歷程相契合:同學們也正將告別童年,踏入青春期。”江棘說,“但我們並非就這樣簡單地揮手告別神話,圍繞神話依然存在許多值得探究的領域。”
江棘副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帶領大家享受了一場關於神話的盛宴,這堂別開生面、富有趣味的課程像一出精彩的戲劇,起承轉合,結構精巧,高潮頻出。在此基礎上,江棘副教授還善用問題和圖片引導同學們主動思考、討論發言,講解過程中也會推薦合適的書目,幫助同學們進一步拓展知識面,兼具知識廣度和理論深度。
支教活動中,支教團教師還帶來了其他三講師者講堂。
陳濤副院長的《認識電影——從蒙太奇開始》用電影片段帶領同學們在不同蒙太奇之中穿梭,讓同學們學會了全新的“看電影”方式,從傳統文本走向“大文學”理念。
陶曲勇副教授帶來的《一本書的“前世今生”——中國書籍形態演變史簡說》,用詳實的材料勾勒出中國書籍的“前世今生”,講解生動有趣,鼓勵對古文字感興趣的同學們多了解多學習,爭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彭磊教授的《大學之道》深入淺出,通過對原典的逐字逐句研讀,將《大學》這一儒家經典文本結合同學們現階段的經歷,生動形象地進行講解,展現了古典世界的一角,激發了同學們對古典文化的興趣。
4位支教團教師的課程權威生動,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在課程中植入思政元素,不僅為同學們傳授了4個領域最前沿的專業知識,還結合同學們的具體情況,從問題入手,引導他們熱烈討論,積極參與課堂,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求,樹立更高的理想目標。
創新教學 多元課程帶來全新體驗
走進支教團思維組的課堂,別具一格的課程令人耳目一新:劇本殺、辯論賽、推理游戲、圖形游戲等新穎的形式在課程中輪番上演。
在第一堂課上,志願者何雨函用直觀形象的游戲與案例開啟邏輯的旅程,同學們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在信任游戲中,當何雨函講到經典的“囚徒困境”時,同學們敏銳地點出破局的關鍵——交流與信任。一位女同學說:“除了推理,我們還需要解讀愛。”在游戲的過程中,同學們明白了理性的種子與情感的珍貴是可以共存的。
第一堂課后,有同學在志願者鄭賽男的信箱裡投了這樣一個紙條:“鄭老師,謝謝您來到廣安,您的課堂很有趣,讓我在游戲中學會了寫作技巧,對我提升寫作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祝您生活愉快。”
此次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明德師生支教團學生志願者共17人,分為心語組、文學組、文藝組、思維組、新媒體組和調研組,主干課程由心語組、文學組、文藝組、思維組進行講授。
除了思維組帶來的課程外,心語組以“擁抱自己”“接納情緒,關愛自我”為主題,從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幫助學生解決當下部分常見困惑,帶領同學們學會識別、表達、接納情緒,培養尊重內心感受的意識,採取積極的方式表達情緒﹔文學組帶來的“漢字與中華文化——以飲食領域為例”“方言與中國”“《小王子》閱讀會”“李白與月——古詩中的月亮審美意象賞析”課程,從方言到漢字,從童話到古詩,帶領同學們在語言與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文藝組教授的“巴蜀神話探究”“拾光之聲”“民樂華彩”課程,帶領同學們在巴蜀神話、民族音樂、地方民歌中感受文藝的美好浪漫。
思政課程,貴在有趣有味。課堂內,同學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課堂外,從歡快的破冰會開始,在每個早晨書聲朗朗的晨讀會、每晚7點半之后的“師友夜話”時間、“國王與天使的守護”游戲中,同學們和支教團教師相互談心,增加彼此的交流,建立起更為緊密的聯系。這種知識的傳遞和思維的啟迪讓同學們收獲頗豐。
交流調研 開拓思政教育新的思路
廣安,鄧小平同志家鄉,紅岩精神發源地之一。紅色基因,一代代在傳承,一次次被追憶。
8月4日上午,支教團教師一行8人來到鄧小平故居開展思政教育實踐調研。在鄧小平銅像紀念廣場前,支教團教師庄嚴肅穆,獻花籃、鞠躬敬禮,在鄧小平銅像下緩步繞行,瞻仰鄧小平銅像。
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支教團教師們在一件件實物、一篇篇手稿、一幅幅圖片中,感受小平同志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懈奮斗的光輝一生。“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訓就是實事求是。”老師們一邊和講解員交流,一邊用手機拍下“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隨后,支教團前往故居緬懷館、翰林院子等地,追尋小平足跡,感受精神偉力。
“這次選擇來到廣安開展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裡的紅色資源非常豐富,可以擴充我們的思政教育素材。”支教團專職輔導員朱悅峰說。
實地調研拓思路,座談交流共奮進。8月4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和廣安市“習語潤心”思政品牌建設部分試點學校主要負責人在廣安中學開展思政教育交流會。本次交流會圍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暨‘習語潤心’思政教育品牌建設”主題開展。
廣安思政教育開展得如何?有什麼特色?在觀看完廣安市思政教育成效短片《答卷》后,廣安市教育體育局局長黎均平介紹了廣安市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習語潤心”思政品牌建設工作開展情況﹔參加交流會的中小學主要負責人也匯報了本校思政教育情況及特色亮點。
“我們堅持本碩博育人鏈條一體化,教管輔校友育人主體一體化,學校、社會育人資源一體化。”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黨委副書記、支教團團長胡玲莉作了“‘學知行’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協同體系建設交流”。支教團教師還向大家分享了學院在學科建設、課程建設、課程思政等方面培育學生的方式和方法。
“聽完后受益匪淺,很有啟發!”鄰水四中校長李道福直言,“這次思政交流會給我們學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多借鑒,指明了方向。”
此次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明德師生支教團奔赴千裡來廣安支教,不僅給廣安市傳遞了前沿的知識,更在思政教育上為廣安市提供了新思路,助力廣安市教育之花開放得更加絢麗。(劉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