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按照“源頭減碳、過程管控、末端中和”路徑

成都大運會預計減碳約2.6萬噸

2023年07月12日07:2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大運會預計減碳約 2.6 萬噸

簡陽市文化體育中心(東來印象)。 簡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7月12日是2023年“全國低碳日”。7月11日,成都大運會城市宣傳系列“綠色低碳”專場發布會舉行,詳細介紹了成都大運會探索綠色賽事的各項舉措。

  看低碳場館 超70%的賽事場館是既有建筑改造升級而成

  恢弘大氣的白色建筑群落矗立,倒角、柔邊、曲面等多種設計手法賦予建筑靈動飄逸之美。這就是簡陽市文化體育中心(東來印象)——成都大運會跳水和柔道項目的比賽場館。

  東來印象總佔地面積450畝,包括“八館五中心兩園一家一大劇院”。“場館在設計、施工和利用方面都堅持貫徹綠色低碳理念。”簡陽市副市長羅巍介紹。設計上,東來印象按照全生命周期設計理念,採用回風系統、雨水回用系統、中水處理系統、智能變配電系統等多種低碳節能環保設計﹔施工中,東來印象按綠色建筑二星級標准建設,優先選用綠色建材,採用國內先進的清水混凝土澆筑和地面透水鋪裝技術,實現建筑垃圾100%資源化處置。

  成都大運會執委會城市工作服務部專職副部長杜勝歌介紹,大運會49個賽事場館中,36個場館為既有建筑改造升級而成。13個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准,例如鳳凰山籃球場館外立面可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切換模式﹔新都香城體育中心雨水回收系統年可節水3000噸以上。同時,各場館按照“非必要不設置”原則控制臨時設施搭建,強化場館低碳智能運行。

  這些場館在建造之初還注重全民健身需求,充分考慮到賽后的可持續利用。賽事結束后,這些場館將進一步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看綠色能源 加速充換電、光伏、氫能等新能源設施場景建設

  成都充分利用大運會賽事契機激發產業活力,加速充換電、光伏、氫能等新能源設施場景建設,推動城市能源結構調整。

  一塊1.92平方米、年發電約260度、可持續穩定發電達50年之久——由本土企業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碲化鎘發電玻璃被形象地稱為“挂在牆上的油田”。它每生產1度電,僅排放11克二氧化碳,目前已投用在四川川投國際網球中心人檢通道等功能區,用於路標指示。

  新都香城體育中心建設了成都目前最大的充換電一體站項目,每天最高可完成312次換電﹔大運會馬拉鬆比賽沿線的雙流金河路區域是成都首批“智慧路燈+充電樁”示范段,12盞路燈“變身”充電樁,讓街邊充電場景變為現實等。

  大運會火炬“蓉火”的內部燃燒系統則以航天動力技術為支撐,創新引入多級強化流動預混燃燒與催化蓄熱等,採用全周期碳中和型生物質丙烷燃料,實現火炬燃燒的高可靠性和高清潔性。

  看全民行動 碳積分兌換等綠色低碳新場景相繼涌現

  在成都,通過做低碳任務獲得碳積分,再兌換豐富的普惠商品和服務,已不是一件新鮮事。

  2020年3月,成都提出“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建設思路。

  2021年,“碳惠天府”平台上線,搭建了公眾參與碳減排的載體。

  今年,“碳惠天府”平台增設“低碳大運”專區,陸續推出知識競答、公眾碳積分捐贈等活動。

  此外,大運村餐廳打造光盤行動、廢舊塑料瓶兌換紀念品等場景……以辦賽為契機,越來越多的綠色低碳新場景相繼涌現。

  辦一屆“碳中和”的大運會,成都按照“源頭減碳、過程管控、末端中和”路徑,委托具有聯合國指定經營實體資質的第三方核查機構初步核算,在全面落實源頭減排措施后,大運會將實現減少碳排放約2.6萬噸。賽事籌備、舉辦、賽后全過程碳排放量約37萬噸,將由8家本土企業捐贈的國家核証碳減排量、林業碳匯和“碳惠天府”機制的碳減排量進行抵消。(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飛)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