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超過63萬人次
博物館為何這麼火?

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成都博物館再次迎來如潮游客,3天接待觀眾超過6萬人次。博物館大門外排起長隊,“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展出的趙孟頫《臨蘭亭序》前也有許多觀眾等待參觀。
這種火熱並非隻出現在成都博物館。端午3天假期,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吉金萬裡——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文明展”吸引3.5萬人次打卡、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有近5萬人次參觀……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超過63萬人次。在此之前,這種熱度同樣出現在春節假期、國慶假期、“五一”假期等節假日和博物館特展舉辦時。
四川的博物館為什麼這麼火?記者調查了解到,“火熱”的背后,是高品質文物資源源源不斷的吸引力,是博物館主題鮮明的特色臨展,是資源共享、集結全國“明星”文物帶來的持續看點,更是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的生動縮影。
主題鮮明 在展覽中觸摸5000年中華文明
6月24日早上8時,端午假期最后一天,廣州游客曾惠娥一家把成都游的最后一站安排在博物館,觀看“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聽說展覽串起了漢字起源和發展的全過程,我想讓孩子感受一下漢字的源遠流長。”
這正是一個優秀的博物館特展所表現出來的吸引力。近年來,四川各大博物館以先進的策展理念和視角,頻頻推出主題鮮明、特色十足的展覽,持續吸引公眾關注。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以此為切入點,四川博物院2021年推出“山高水闊 長流天際——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以數量龐大、種類豐富的文物集中展現商周時期長江流域巴蜀、荊楚、吳越三大文化圈的獨特魅力。一座三蘇祠,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2022年底,四川博物院繼續策劃推出“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不僅勾勒出“一門三杰孕於蜀”的歷史背景,更展示了蘇軾在治國理政、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及其精神品質。
這兩大展覽,前者入選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后者引來觀展熱潮。而成都博物館近年推出的“百年無極——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藏藝術大師真跡展”和此前策劃推出的“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等臨展同樣受到公眾歡迎,后者更創下3個月觀展人次超百萬的紀錄。
“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日益增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在此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從不同角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自然引起公眾強烈共鳴。”四川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盛建武表示。
底蘊深厚 燦爛巴蜀文化魅力十足
這個端午假期,來自杭州的游客袁朗留下了小小的遺憾——三星堆博物館閉館,“等新館開放,一定要去一次。”
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文博二級研究員、福建博物院原院長吳志躍看來,巴蜀文化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不同種類的博物館成為吸引國內外游客的法寶。
1986年,三星堆遺址1、2號祭祀坑“一醒驚天下”。2021年3月,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公布考古新發現,包括銅罍座倒立鳥足頂尊神像等大量“奇奇怪怪的文物”,吊足公眾胃口。人們發現,這裡創造的青銅文化如此浪漫且充滿想象力。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告訴記者,今年“五一”假期,三星堆博物館連續4天門票被一搶而空,僅最后一天有少許余票。即使在工作日,觀眾熙熙攘攘也是常態。
巴蜀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在珍貴的文物上。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共有195件,其中有6件在四川。除此之外,四川的博物館“吸睛”能力不俗。西南地區龍頭大館四川博物院,館藏文物超過35萬件,既有極具地方特色的東漢陶說唱俑,也有反映古蜀人獨特審美情趣的西周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既有宋徽宗趙佶的真跡《臘梅雙禽圖》,也有前蜀皇帝王建的玉大帶等文物。網紅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的館藏也頗有特色,先秦石犀反映2000多年前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歷史,而漢代織機模型更是2000多年前蜀錦織造技藝全球領先的直接証據。
不僅如此,四川還擁有中國皮影博物館、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中國彩燈博物館等3座“國字號”博物館,一級博物館數量達12家。
展陳靈活 硬件提升讓文物“活”起來
很多愛逛博物館的觀眾注意到,如今的博物館不再“高冷”,變得越來越親民。展廳虛擬漫游、文物3D建模、游戲互動體驗……大量新技術的運用,讓文物變得更加“鮮活可觸”。博物館愛好者陸璐曾打卡過大英博物館、盧浮宮等世界知名博物館,她告訴記者,“可以說,四川以及國內的部分博物館,在展陳和互動方面已超越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館。”
在成都博物館,5G+VR全景直播支持在線博物館漫游,觀眾足不出戶便能實現“想去哪裡去哪裡”。閉館前的三星堆博物館青銅館,巨大的裸眼3D屏幕持續播放世界各地青銅文明的發展歷程,視覺效果相當震撼。
新技術的運用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博物館的互動設計更增加了觀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在四川博物院的“遠古四川”展廳,觀眾可以在電子顯示屏裡體驗打制舊石器。如果碰到疑問,屏幕裡還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古人類學家高星答疑解惑。在張大千藝術館,觀眾還可以參與根據敦煌壁畫《勞度叉斗聖變》設計的體感游戲,體驗斗法的樂趣。而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再現金沙”VR眼鏡、“考古時空門”祭祀區虛擬漫游等沉浸式項目不僅讓游客了解遺址的歷史,還能感受考古發掘的樂趣。
包括四川博物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在展陳提升中開始大量使用低反射玻璃,實現“無阻礙”觀賞文物。博物館的燈光提升也讓展陳效果如虎添翼——在三星堆博物館綜合館,30多個出光角度很窄的小射燈,讓青銅大立人更顯高大肅穆﹔而永陵地宮的照明大量運用光纖,既保証觀眾參觀有充足的光線,又屏蔽可能損害文物的紫外線。
資源共享 重磅文物集結讓展覽更有看點
每一個備受追捧的特色臨展背后,都有“明星”文物集結帶來的號召力。全國博物館資源共享、聯合辦展的策展模式,讓一站式欣賞全國各地的國寶文物不是夢。
“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除了趙孟頫《臨蘭亭序》,辛棄疾唯一傳世真跡《去國帖》和國寶級文物敦煌遺書等也紛紛亮相﹔此前“絲路之魂”特展上,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南京市博物館鎮館之寶七寶阿育王塔、內蒙古博物院鎮館之寶鷹頂金冠飾等國寶也同時參展﹔四川博物院的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中,一級文物多達209件,湖北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鐘”——擂鼓墩二號墓編鐘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的秦公镈都“出差”來蓉。在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引進的外展中,還能看到梵高、莫奈等國外著名畫家的真跡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佛教藝術。“這種展覽模式從滿足公眾‘看稀奇’開始,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最終會有一部分觀眾愛上博物館。”省文物局博物館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國家高度重視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四川乃至全國的博物館在展覽選題、內容設計、展覽形式、研學服務甚至文創開發等方面都有較大提升,最終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吳志躍表示,“這也反映出人們越來越熱愛傳統文化、注重文化修養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統計顯示,85%以上為年輕觀眾,逛博物館已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