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企業想擁抱智能制造,但“手臂”卻很難伸開

轉型,這家企業為何“想轉卻不轉”

2023年06月27日07:3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轉型,這家企業為何“想轉卻不轉”

濟通股份生產車間。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寇敏芳 攝

  川企大調研·數智潮涌

  調研企業

  濟通智能裝備

  股份有限公司

  調研主題

  中小企業數字化之路

  “卡”在哪裡?

  調研時間

  6月初

  產品是行業領先的智能產品,生產線卻是傳統的人工流水線。

  “有種網戀奔現的感覺。”6月初,2023年“智能制造進園區·四川站”系列活動中,一個由智能制造領域行業專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投融資機構組成的調研組走進位於成都新津的一家企業,發出如此感嘆。

  本次活動中,調研組兵分4路,走訪成都、德陽、眉山、資陽等地的12家裝備制造企業。在部分中小企業,調研組發現了共性問題:企業想擁抱智能制造,但“手臂”卻很難伸開。

  這一現象與統計數據基本吻合。四川95%以上的傳統企業有數字化轉型意願,但真正試水的隻有不到30%。

  中小企業數字化之路“卡”在哪裡?記者跟隨調研組來到濟通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了解這家企業的躊躇之惑與破冰之探。

  調研第1

  轉型智能制造,難在哪裡?

  第一個難點是資金,公司的流動資金並不充裕﹔第二個難點是人員,工人有負面情緒﹔第三個難點是方向,企業自身也很迷茫

  濟通股份的主打產品是橋梁及隧道結構預制裝配連接件。簡而言之,在路橋的鋼筋鐵骨之間,需要一段“關節”連接,起到減震、釋壓等作用,可謂四兩撥千斤的關鍵配件。

  前往濟通股份之前,調研組成員、四川省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吳畏翻看資料,發現這裡生產的連接件產品,走進了許多超級工程。

  但走進生產車間,調研組卻十分意外。這裡的生產調度主要靠人工,數據傳遞主要靠手寫的流程單,仍然是最傳統的制造模式。

  作為“關節”的連接件產品要適配不同的橋梁建筑,多數是“非標”產品,對生產流程管理水平要求較高。

  “人工調度生產主要是憑經驗,但是到了集中交貨期還是很忙亂。”公司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坦言,原材料堆在一起,有時候找個小零件都要花費很長時間,也因此出現過交貨延遲的情況。

  “你們想往生產的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嗎?”“想。”

  “為什麼沒有行動呢?”“難。”

  濟通股份總工辦負責人張金良道出3個難點:第一個難點是資金,作為一家制造企業,公司的流動資金並不充裕,對智能軟件吃不准,擔心投資后效益不明顯﹔

  第二個難點是人員,向生產的智能化轉型,需要生產流程大數據支撐,剛開始需要手動添加數據,對工人的操作能力有要求,佔用時間,工人有負面情緒﹔

  第三個難點是方向,智能制造是個龐大的新體系,大到先做軟件還是硬件,小到選哪個軟件和服務商,落腳何處?企業自身也很迷茫。

  調研第2

  轉型智能制造,何處破題?

  公司從產品端發力,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關節”類產品中,研發智能支座,解決了結構數字孿生技術中結構內力監測結果無法校准等全球性工程技術難題

  一座橋梁,結構件佔到總費用的2%—3%。如果按照橋梁投資一年平均1萬億元來算,結構件的市場份額在300億元左右,是路橋建設產業鏈下的一個細分小行業。

  “這是個‘內卷’的行業。”張金良表示,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光是成都新津,類似的企業就有10多家。

  濟通股份2016年才成立,入行相對較晚,在激烈的競爭中,公司想到從產品端發力,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關節”類產品中,研發智能支座,解決了結構數字孿生技術中結構內力監測結果無法校准等全球性工程技術難題。

  從產品端進行智能化是濟通股份的破冰之舉。“對中小企業而言,這是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在調研組成員、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相木看來,智能化改造需要資金的投入,中小企業可先提升產品競爭力把市場做大,再進行生產端改造。

  張相木還注意到,公司在智能化產品創新研發中很主動,不僅跟院士團隊合作,還聯合了國內眾多頂尖院校,形成相關智能化核心技術,已申請專利40余項。截至目前,該技術轉化的相關產品為公司新增利潤3000余萬元,也助力公司躋身四川省瞪羚企業。

  “資金、人員,這些都不是根本問題。”吳畏說,調研發現,智能制造轉型過程中的問題根源還是認知和思維問題。就拿濟通股份來說,在產品的智能化研發中不惜重金投入,克服不利因素,在傳統的生產線上,照樣生產出了智能化產品,說明產品研發方面主觀能動性高,但生產環節智能化改造中卻明顯動力不足。

  調研第3

  轉型智能制造,是否必要?

  企業在形成智能化產品體系后,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可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如果數據達到一定量級,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既然傳統生產線也能生產出智能產品,生產端的轉型是否還有必要?張金良介紹,智能產品生產是做加法,在傳統產品上增加傳感器,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智慧化操控,因此傳統生產流程仍然可以支撐。不過,瓶頸也很明顯。“訂單多了之后,人工驅動生產越來越局限,數字驅動是必須考慮的事情。”

  由於橋梁結構件在產業鏈中佔比較小,5億元—10億元規模的企業已算是行業頭部。“我們成立較晚,現在隻有2億元—3億元的規模,資金隻有那麼多,轉型先后順序還是很關鍵。”張金良說。

  “為何小材料不能產生大龍頭呢?”張相木認為,濟通股份已有智能化產品,完全具有開拓新市場的基礎,“資金問題、人員設置的問題,隨著規模的擴大,都不是問題。”想要做大做強,不搞智能化,企業沒有未來。

  調研組成員、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孟祥印還建議,企業在形成智能化產品體系后,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可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如果數據達到一定量級,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相當於牽著奶牛賣牛奶。”

  針對中小企業普遍困惑的“不知道從哪兒轉、怎麼轉”的問題,調研組給出的建議是:先醫后藥、分步實施。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按照智能制造的要求,搞清楚當務之急先解決什麼?比如,濟通股份先從市場和產品下手,先做大市場,再解決制造環節的問題。但下一步往哪兒走,目前還不明晰,需要深入診斷“對症下藥”。

  針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數字化轉型迷茫,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開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診斷,培育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動四川智能制造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系統發展。

  ●川企小百科

  濟通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濟通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主營業務為基礎設施結構連接件的設計生產和銷售安裝。公司自研的智能化核心技術突破了工程結構中對結構運行狀態進行量值溯源的全球性技術瓶頸,在國內多個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建設項目中投入使用。自成立以來,公司保持了超過40%的年復合業績增長,先后獲評四川省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四川省瞪羚企業。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寇敏芳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