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蒼溪:“糧經復合”唱主角 鼓起農民“錢袋子”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為著力解決糧食單產不高、特色產業效益較低等農業高質量發展瓶頸問題,近年來,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扎實做好模式創新、政策扶持、機制保障、產業服務“四篇文章”,探索出畝均“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穩糧增收實現路徑。2022年,蒼溪全縣糧油產量達到53萬噸,經果特色產業產值達到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和9.4%。
6月22日,走進蒼溪縣亭子鎮長江村村民劉曉燕的梨園,一個個梨子長勢良好,田間微耕機來回作業、翻耕土地,緊接著,一顆顆大豆種子被撒下。距離梨園不遠處的村集體經濟柑橘產業園裡,當地的農技員趙宏和同事也早早到來,細心疏果……
在長江村,這條十多公裡串聯起來的特色農業產業帶上,梨子+大豆、柑橘+大豆的糧經復合種植模式唱起了“主角”,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富了糧倉,也鼓了村民的“錢袋子”。
糧經套作的好處在哪裡?農技員趙宏笑了笑,仔細介紹起來,“這片柑橘園間作套種大豆,去年柑橘賣了4萬多元,今年盛產應該能賣到6萬元的好價格,這一切離不開大豆!”原來,大豆的根系與其他植物不同,可以起到固氮的作用,而氮肥正有利於果樹生長。“氮肥對果樹來說就像主食,小樹主要促進快速生長發育,大樹營養積累,就像營養品,促進部分特征突出,坐花坐果率,果實增大、變甜等。”趙宏打了個比方。
今年亭子鎮共發放大豆種子5600斤,預計大春生產全鎮套作大豆4000畝。同時,該鎮也積極組織農技人員,全面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全力保障全鎮特色產業園在高產播期內高標准完成大豆套作。
亭子鎮只是蒼溪縣積極探索的“糧經復合”種植的一個縮影。鄰近的陵江鎮糧經復合種植示范園裡,村民們也積極地播種大豆種子。
除了梨-糧的套種模式,果-菜套種模式也在陵江鎮回水社區隨處可見。居民閻宗元在自家門前的地裡種了黃金梨,還套種蔬菜,6分的土地去年就產生經濟效益2萬多元。隔壁家老太太白福珍的地裡更是豐富——種植了鳳尾、西瓜、番茄、花菜、絲瓜、豆角等,梨樹也在她的管護下長得茂盛。
糧經復合種植模式的效益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蒼溪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它還能有效利用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打造多種作物相互搭配、循環的生態系統,從而在減少藥、肥用量的情況下增糧增收,實現生態效益。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蒼溪縣探索推行“三種模式”,實現“一地多收”——“果糧菜藥”套作種植。針對特色水果產業發展實際,大力推廣獼-糧、梨-糧、果-藥、果-菜套種模式,全縣套種面積38.1萬畝,畝均產糧1000斤,綜合產值1.2萬元﹔“稻果漁禽”立體種養。推廣稻魚稻蝦共生、稻鴨稻鵝共養的立體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一田多業”“一水多用”。全縣新建和改造提升“稻果漁”“稻果禽”綜合種養基地1.2萬畝,畝均產值8000元以上﹔“水旱糧經”輪作種植。推廣“雙六尺”預留行“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小麥(玉米)-中藥材”“小麥(玉米)-蔬菜”旱地帶狀輪作和“稻-油”“稻-蔬”“稻-菌”等水旱輪作模式,改善土壤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全縣輪作面積32萬畝,畝均實現產值近萬元。
同時,按照“政府+經營主體+村集體+小農戶”模式,蒼溪縣建成糧經復合種植園區和連片基地22個,面積33萬畝,建立“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聯農帶農機制,組建糧經復合發展聯合體,帶動農戶糧經復合種植。並跟進全程社會化服務、全產業技術服務、全域風險防范服務三項服務,為穩糧增產保駕護航。(徐競瑜)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