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手續費“價格戰”消費者獲利了嗎?

“最高手續費率都達到30%以上了,獲客競爭激烈,返利越推越高……”某大型財產險公司業務人員透露,“商業車險手續費惡性競爭”現象有所抬頭。
針對部分地區和機構高手續費競爭等問題又有所抬頭現象,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於規范車險市場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從五大方面著手規范車險市場秩序。
返現金送保養
車險“返利”力度大
多年來,監管部門三令五申整治亂象,要求險企不得開展不正當競爭,財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不得通過返還或贈送現金、預付卡、有價証券、保險產品、購物券、實物、積分抵扣等方式,給予或者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 不得以參與其他機構或個人組織的促銷活動等方式變相違法支付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
自2020年9月,車險綜改后,車險市場呈現保費價格、手續費率“雙降”局面。然而,今年以來車險市場“手續費惡性競爭”的現象再次有所抬頭。
多位車主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商業車險的“返利”現象仍然存在,而且“返利”的力度沒變小。在一些社交媒體上,也有保險公司業務員發出“返利”促銷的宣傳攬客。
接受採訪時,劉先生反饋說,這幾年商業車險價格確實便宜了,已經連續6年沒出險,算上返還的2000多元現金,比去年又便宜了幾百。
張女士的私家車保險快到期了,這個月陸續接到不少險企業務員的電話,都給出了比合同報價更多的優惠。算下來商業保險、交強險和車船使用稅共計3791元,通過APP下單后可以返還760元,甚至還有業務員要個人給她賬戶再加返100元,再送一次保養、一次漆面修復、6次洗車。張女士說:“我肯定會貨比三家的,看看哪家最終報價最合算。”
手續費惡性競爭抬頭
長遠看或影響消費者利益
“現在面臨兩難局面,頭部的大險企利潤高,費用充足,如果他們帶頭去搶市場份額,中小險企不跟就是失去市場,跟了也不一定會盈利。”一位車險業務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交強險手續費率在4%左右,商業險手續費率在15%左右。為了搶地盤、爭份額,部分財產險公司通過不正當競爭給出超30%的手續費率,已經大幅偏離車險手續費率的合理區間。
這些不公開的手續費讓利競爭,主要分為明線和暗線。所謂的“明線”讓利就是車險銷售人員為了獲客,將銷售所得的部分佣金返給客戶,主要是個人行為﹔“暗線”讓利則是保險公司給4S店、中介等渠道付手續費,由保險公司調控。
事實上,這種手續費惡性競爭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惠及車險消費者,反而給車險市場不同渠道間套利提供了機會。假如中介公司的手續費率高於其他渠道,其他渠道就會將適合的客戶挂在中介公司,賺取保險公司更高的手續費,最后雙方可以共分手續費之間的差價。從長遠來說車險市場的惡性競爭勢必最終會影響消費者的利益。
監管出手整治亂象
要求強化手續費核算管控
為何在監管部門三令五申的情況下,險企仍然要通過“返利”搶佔市場?車險企業如何正常競爭才是可取之道?
車車科技副總裁徐建平表示,一直以來,“以手續費換市場份額”是財險行業痼疾。
一旦大型保險機構在業績壓力下帶頭拼搶市場份額,其他市場主體一定會紛紛跟進,迅速帶領市場手續費競爭升溫,很有可能回到車險綜改前夕。這種手續費惡性競爭不僅不會普惠消費者,保險公司本身也將遭受很大的損失。
從保險公司角度來說,車險市場手續費競爭行為,主要根源出在總公司的機制考核上,過重的業務增長指標導致基層不計成本地買業務,直接造成拼手續費、搶單等惡性競爭亂象。建議保險公司應從考核標准進行規范,制定合理的業務目標。
車險市場手續費惡性競爭已經引起監管部門注意。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險部下發《關於規范車險市場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引導保險公司合規審慎經營。
《通知》從五大方面著手規范車險市場秩序,包括嚴禁險企盲目拼規模、搶份額,向分支機構下達不切實際的保費增長任務,同時也要求險企不得偏離精算定價基礎,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車險產品等。要求險企嚴格費用預算、審批、核算、審計等內控管理,據實列支各項經營管理費用,強化手續費核算管控。(北京青年報記者 藺麗爽)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