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到來 成都如何選准賽道突圍?

今年以來,隨著ChatGPT的爆火,人工智能(AI)正在掀起創新浪潮。風口之下,成都人工智能也“摩拳擦掌”——
5月,《2023年成都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含車載智能控制系統)產業建圈強鏈工作要點》印發,17條細化舉措,給予成都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含車載智能控制系統)產業鏈發展“路線圖”。
成都的目標是,今年力爭培育國家級人工智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上市企業1家、上規企業10家,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
連日來,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深度小組記者聯合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對本地相關人工智能企業進行調研。記者採訪獲悉,相較AI通用大模型,成都人工智能企業正在音樂、工業檢測、智能語音、輔助辦公等細分領域打造垂類大模型。同時,不少企業在算力、人才、場景等方面面臨“成長的煩惱”。
來自政策、企業、智庫機構層面的應對舉措正在實施。各方關注的重點是:人工智能革命性時刻到來,成都如何踩准賽道實現突圍?
1
760余家成都企業“摩拳擦掌”
AI通用大模型
還是細分垂類大模型?
6月12日,成都潛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行者AI”)展示了行者AI音樂創客教室,通過軟硬件一體或Saas部署,目前已在成都七中育才等多所學校進行實踐教學。
調研中,記者體驗了行者AI音樂。登錄AI音樂系統,屏幕顯示了AI交互式作詞、作曲、互動編創等功能界面。隨機填寫幾行文字並畫了幾行代表旋律的曲線,不一會兒便合成了一首女聲版的歌曲,旋律悠然。要是不滿意還可以修改,然后再自動生成一首新歌。
行者AI於2016年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2020年公司正式成立。“我們的AI底層邏輯和目前的大模型模式是相通的,就是強化學習。”行者AI董事長李龍飛介紹,AI音樂制造流程分為歌詞生成、作詞作曲、編曲、人聲合成演唱四個環節,如何協調這四個板塊?需要用一套算法來調度它,過去採取人工調度,現在則通過大語言模型驅動。
“從5月到現在,我們的大模型迭代了兩個版本,參數進一步擴大。”6月13日,成都曉多科技CEO江嶺向記者分享了公司的曉模型(XPT)研發進展。今年5月曉模型(XPT)發布,這是基於大語言模型技術開發的面向電商行業的垂類大模型。
“前期需要大量學習,參數越大,模型越‘聰明’。”江嶺說,模型會深度學習一些行業知識以及電商服務和營銷知識,主要用於線上零售和線上服務。曉模型(XPT)年底還要升級,將擴大5∼6倍。
ChatGPT走的是通用人工智能賽道,這個賽道既“燒錢”,也有瓶頸。“打磨好一款通用大模型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資金,對不少中小企業而言,聚焦某個行業打造垂類大模型,可以很快見效且成本更低。”在江嶺看來,通用大模型隻能給出一個粗淺的答案,不能形成專業的解決方案。
記者調研發現,本地不少人工智能企業“打法”和曉多科技理念類似——針對專業細分領域開發垂類大模型。
6月14日,記者走訪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明途科技”)時,該公司研發總經理嚴帥告訴記者,正在訓練“工作數字人”大模型,助力工作辦公場景的數字化升級以及生產經營的數字化轉型。今年3月開發出工作數字人模型,5月31日正式發布,包含知識問答、AI寫作、知識採集、輔助工具等功能。“我們希望給每個職場人士打造一個虛擬的工作數字人。”
數據顯示,2022年成都人工智能領域企業已達760余家。“這些企業雖然不能和行業巨頭直接比拼,不過,成都企業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找准一些行業突破口,比如醫療、教育、交通等,最終幫助客戶降本增效,實現AI賦能千行百業,成為專精特新。”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人工智能產業處相關負責人說。該負責人還表示,深圳經驗值得學習,“深圳瞄准機器人、傳感器等領域,很聚焦,成都企業需要思考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比如,基於人工智能做大做強無人機產業成都有優勢。”
2
AI產品“誰來買單”?
應用場景落地須“扶上一程”
本地企業瞄准細分行業進行垂類大模型研發,最終落腳點是場景應用,這關乎商業價值變現。
2021年,考拉悠然確立了“AI賦能智能制造”戰略,在考拉悠然CEO沈復民看來,AI作為一類底層技術,應該深入到千行百業中去,“隨著大模型問世,AI會變成一個產業,產業化的標志是分工明確,數實融合下,AI技術也需要進一步按照行業分化,細分領域的專屬行業大模型將快速催生各類應用場景。”沈復民提到,考拉悠然不做AI通用大模型,而是專注多模態行業大模型。
沈復民提到了考拉悠然賦能工業檢測的案例,比如,顯示面板企業和半導體企業產線運轉具有高精度、高速度的產品質量檢測,工業成像后通過人工智能快速檢測分析,一旦有問題就及時處理,這背后就是大模型驅動。“我們的主要商業模式就是向客戶提供軟硬一體化設備並收取技術服務費。”沈復民表示。
曉多科技的商業模式也是向客戶收取服務費,“極米科技、1919、元氣森林等都是我們的客戶,採取‘一年一付’的形式。”江嶺說,目前營銷戰略是持續服務好大客戶。
事實上,業內虧損的企業佔比較大。調研中,本地人工智能企業表示,行業要實現盈利,探索規模化場景落地尤為重要,期待在成都獲得更多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落地機遇。
以行者AI為例,其AI音樂產品已在成都多所中小學落地。李龍飛透露,公司AI技術也在參與相關智慧城市治理課題,未來會嘗試進入C端市場。
記者調研明途科技時,企業榮譽牆上展示了全國各地的應用案例。“我們希望在成都有更多‘工作數字人’的場景落地。”嚴帥坦言,地方政府扶持本地企業打造行業典型,通過政府增信可提升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底氣。
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認為,大模型的發展會造成數字經濟領域新產品新服務在短時間內極大豐富,長期來看或會造成產能過剩,推動各類創新進入現實場景,盡快落地驗証、迭代調優,是幫助創新企業搶佔市場的當務之急。目前,成都正加快推進“智慧蓉城”建設,其間衍生出多個細分領域的數字化治理場景,可為本地人工智能企業垂類大模型產品應用提供舞台,推動城市大腦從傳統BI駕駛艙向GPT驅動的智慧大腦升級。
3
產業如何壯大發展?
算力、資金、人才“一個也不能少”
硅谷著名風險資本調研顯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公司將80%∼90%的早期融資用於購買算力,即便產品成熟了,每年在算力的投入也佔營收的10%∼20%。
調研時,企業普遍反映,期待成都在算力方面給予企業更大的支持。嚴帥提到,企業的“工作數字人”正在廣電領域和工業園區推廣,隨著數據積累,算力需求會增大。嚴帥期待在“算力券”的使用方面得到政府扶持。
成都提出,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聯合算力中心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孵化原創AI大模型,並給予建設方每年最高500萬元的算力成本補貼。每年發放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的“算力券”,用於支持算力中介服務機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創客、科研機構、高校等使用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資源。
“AI大模型的預訓練非常重要,項目訓練產生算力的成本較高,一些企業的軟件也面臨與本地算力平台不兼容的問題。”李龍飛建議政府還要關注算力平台的適配問題。
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認為,幫助中小微創新型企業突破算力瓶頸政府要舍得投入,善用平台網絡聚集多元算力資源,支持創新合作模式。比如,推動AI大模型企業和芯片制造商緊密攜手,提速大模型訓練的同時為GPU芯片國產化加速。
產業發展也離不開投資基金助力。深圳最近提出,統籌整合基金資源,形成規模1000億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這備受成都同行關注。
對企業而言,引發投資機構的興趣是獲得投資的第一步。允治資本合伙人羅超分析,大模型創業的未來落地場景目前全世界都在探索之中,成都若能在大模型細分應用領域出現一些國內領先甚至國際領先的優秀企業,肯定會受到資本青睞。
人才資源也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近日,2023年“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申報工作啟動,涵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含車載智能控制系統)產業鏈”。同時,也有企業在推動人工智能人才發掘和培育。
記者從騰訊獲悉,“2023騰訊開悟人工智能全國公開賽”於今年5月至12月在成都舉辦,由過去的邀請賽變成公開賽,面向全國高校學子開放報名通道。目前已有68所高校報名,預計有百余支高校隊伍參與。電子科大已有300余名學生學習使用該課程,川大、西南交大的使用人數也在上升,今年還會面向成都更多高校開放課程。“除了理論學習外,我們還提供實訓平台。”騰訊“開悟”平台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免費向高校提供課程,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參與本地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當前,人工智能教育也正在中小學全面普及。各類青少年信息競賽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甚至出現信息競賽中小學生勝過高中生的情況。記者調研獲悉,相較大眾對人工智能的熱情,當前本地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面臨課程體系不完善、師資缺乏等諸多挑戰,而部分學校非常期待與政府和企業攜手探索出一條屬於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路徑。
對此,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建議,由於大模型對教育和就業的沖擊,應加快推動學校和業界更廣泛地交流和聯系,以創新溢出賦能教學改進,以產業需求牽引人才培養。(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