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金沙江水“爬”過千米高差,“逆流”至“天下彝家第一村”迤沙拉

高山村落“解渴”記

2023年06月20日07:4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山村落“解渴”記

6月6日,芒種時節,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的農戶忙著播種大青豆。在他們身后不遠處,汩汩清流順著引水管道噴涌而出,流向干涸的土地,讓農戶增強了擴大蔬菜種植面積的信心。

就在一周前,金沙江大峽谷太陽能提水泵站主體工程完工通水。在提水泵的推動下,金沙江水“爬”過1200米陡坡段,跨越千米高差,“逆流”至“天下彝家第一村”迤沙拉,為久旱的土地“解渴”。

“這裡曾被稱為‘水漏下去的地方’,現在我們把漏下去的水抽回來了。”迤沙拉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毛建樺說。

這段“引水上山”的旅程,依靠太陽能光儲泵站引水,突破小流量高揚程大功率光儲技術瓶頸,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太陽能高效利用,改寫了當地“眼望著金沙江水流過卻不能用”的歷史。

“光伏+儲能”

讓金沙江水上山成為現實

地處橫斷山區、川滇交界的攀枝花,因水低地高、降雨時空分布不均,總體呈“旱澇並存、旱澇急轉、北澇南旱”的狀態。這裡有浩浩蕩蕩的金沙江和雅礱江奔涌而過,但礙於數百米高的垂直落差,一些地方隻能“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迤沙拉村就是其中之一。

地處川滇交界的迤沙拉村,歷史人文資源豐厚、村容村貌古朴,被譽為“天下彝家第一村”。歷史可考,迤沙拉曾是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古驛站文化至今已有1800年。

然而,這樣一個古村落卻一直被缺水困擾。近年來,受干旱天氣影響,灌區用水矛盾加劇,迤沙拉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已經減少一半,每年冬、春及初夏因旱撂荒耕地近2000畝。

如何為土地“解渴”?村民把目光望向山腳下的金沙江。

為盡快解決迤沙拉村的生產用水難題,省、市、區三級聯動,整合投資2800余萬元,以金沙江為取水水源,以“光伏+儲能”為動力源,推進金沙江大峽谷太陽能提水泵站建設。

“充分利用早晚弱光提水,實現能盡其用。”攀枝花市水利局副局長孫廣海說,泵站工程設計日均提水量852立方米,年供水量31.24萬立方米,統籌新建泵站和管道系統,與已建的1座小型水庫、1座山平塘、3個高位水池、13千米管網有機融合,共同發揮更大作用。

不僅如此,該工程將提水泵站布置在位於更高海拔處的干壩子村,不僅能解決迤沙拉村當前缺水問題,還為“攀枝花灌區工程+抽水蓄能+新能源開發”三結合項目建成后拓展功能繼續發揮效益留足改造提升空間。

無人機“幫忙”

數百斤重鋼管攀上陡坡

“引水上山”,取水是關鍵。在位於金沙江邊的取水口,3台潛水式離心泵“扎”進碧綠的江水中“暢飲”著。這些江水經過過濾后,通過5個分水口進入管道,輸送至迤沙拉村的田間地頭。

從金沙江邊向上眺望,藍色鋼管如同巨龍攀在山脊上。“很多地段人都站不穩,還得運材料、澆筑砼、焊接鋼管,難度極大。”項目負責人張永躍說,無縫鋼管最重可以達到750斤,人工運不上去,“我們在施工中創造性地採用單軌車運輸,上下兩個方向同時進行。”

鋼管“爬過”最陡爬坡段的歷程尤為艱辛。這段坡道長度1200米,高差達638米,最陡坡度56度,為了確保鋼管的穩定,要澆筑數座支、鎮墩。

施工方採取無人機“空運”、半山腰建滑槽兩種方式運送混凝土、砂石,終於完成了14座支、鎮墩建設,將騰空攀爬的管道穩穩地托舉住。

巧思不僅限於此。基於5G控制技術,該工程採用智能化操控輸水灌溉系統,可實現自啟自停、智能清洗、自動計量、掃碼計費,降低運行維護成本和水費負擔。

實現兩項“超千”

技術和裝備都是國內首創

“沒有現成的水力模型,沒有現成的機組裝備,如何在陡坡峭壁間架起輸水線”是這項工程最難攻克的技術難題。

“使用的技術和裝備都是國內首創。”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項目技術咨詢單位總負責人廖功磊介紹,該系統匯聚多家光伏泵機企業共同研發,具有流量小、揚程高、功率大等特點,實現兩項“超千”,即揚程突破1000米,裝機功率單站突破1000千瓦。

據此測算,採用太陽能光儲泵站提水,預期水價約每立方米2元,比採用傳統機電泵站提水的方式節省近半。如按照25年的使用年限計,將節省用水成本1000多萬元。孫廣海說,該工程總周期150天,其中建設期不到兩個月,“建設啟動前,很多人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該工程將於6月底全面完工,屆時迤沙拉村5個村民小組的生產用水困難將得到解決,新增耕地灌面720畝,改善耕地灌面400畝,新增林地灌溉500畝,人均年增收約3600元,將使迤沙拉村年增收800萬元以上。“以水興農,向水要地,這項技術的推廣,將助力金沙江干熱河谷區少數民族村寨實現鄉村振興,助推共同富裕試驗區建設。”孫廣海說。

□彭莉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向明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