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細數三國兵器 “青龍偃月刀”很可能是宋人杜撰

2021年10月29日09:0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細數三國兵器

呂布的方天畫戟、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哪個更厲害?

日前,成都體育學院博士生導師郝勤教授在武侯祠博物館以《兵鋒所向——從〈大三國志展〉看三國兵器排行榜》為題開講,為公眾復原了三國時期兵器的原貌與作戰功能,講述三國真實的戰爭與英雄故事。

郝勤認為,對兩漢三國兵器演變與發展影響最大的是鐵制兵器取代了先秦的青銅兵器,其次是漢匈戰爭中漢軍大規模騎兵集群的出現。當時的制式武器主要有六種:近戰短兵器有劍、刀、鉤鑲﹔步騎突擊用的長兵器為矛、戟﹔弓弩是冷兵器時代戰爭第一打擊武器。

劍是一種以擊刺為主要功能的短兵,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兵器之一。先秦至漢初主要是青銅劍,西漢后為鐵劍。劍在西漢后逐漸為環首鐵刀所取代,隻能排在三國兵器譜第六位。

相對於劍來說,環首刀遲至漢代才出現,卻在國內各地漢代考古發現中多有出土。軍隊作戰時,步卒通常一手執盾(或鉤鑲)一手執刀砍殺。

鉤鑲是由盾演變而來的一種鉤、盾結合的復合兵器,為漢代獨有,通常與刀、劍等兵器配合使用。鉤鑲的出現是專為克制“卜”字戟而設計。戟橫出小枝被勾束后,持鉤鑲者即可砍刺對手。漢晉以后,戟逐漸退出戰場,鉤鑲也隨之絕跡。因其造型奇特,故排名三國兵器譜第四位。

“青龍偃月刀”很可能是宋人杜撰的,關羽斬顏良時用的其實是類似矛的刺兵器和環首刀。郝勤介紹,矛、槊、鈹、鎩等都是同一類兵器,用於刺殺敵人,適用於馬戰和步戰。《三國志》記載:“(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結合考古材料,郝勤認為關羽殺顏良,先用槊、矛、戟一類刺兵器將顏良刺於馬下,再用環首刀斬其首而還。

戟是排在第二位的兩漢軍隊主要制式兵器,是矛與戈的組裝,具有刺、啄、勾、推等多種功能,馬戰、步戰與車戰都適用。因其形似“卜”字,故又稱卜字戟,是漢軍突擊匈奴軍隊的主要利器。作為農耕民族的漢人按律23歲入伍,騎士須學會騎乘無鐙馬作戰,經歷嚴格痛苦的訓練后,才能手執長戟,沖鋒擊潰匈奴騎兵。漢末三國最著名的騎兵軍團為曹操麾下的五千“虎豹騎”。

排在第一位的弓弩是古代戰爭最強大的遠程打擊武器,也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制勝兵器。分為弓射與弩射。弓射是弓與箭的組合,具有射速快,制作簡易,既能步射又能騎射和車射的特點。中國古代的復合弓有效射程可達百米以上。弩是在弓的基礎上加裝弩臂、弩機、懸刀、望山等裝置,其特點是射程遠,可達200米以上,是漢軍對匈奴的獨門兵器與制勝法寶。它操作簡單,易於瞄准,缺點是射速慢,張弩需要強大的上肢和腰腿力量。引滿一石弩約需 27—30公斤力量,這對於現代常人已經是很困難的了,故而一般隻適宜於步兵使用。

三國時期弩的制作發明巔峰是諸葛亮的“諸葛連弩”,至今尚無考古發現。據《魏氏春秋》記載:“(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郝勤推測,諸葛連弩既保持了弩射程遠、精確度高、殺傷力強的優點,又克服了弩射速慢的缺點,因而有效提高了以步兵為主的蜀漢軍隊的戰斗力。(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平)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