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西紅柿不如小時候好吃了?植物學博士:其實,我們在被植物所支配

2021年08月23日07:48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西紅柿不如小時候好吃了?植物學博士:其實,我們在被植物所支配

  為什麼西紅柿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近日,這一話題被網友熱議,很多人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吃沙瓤西紅柿的情景:“記得小時候吃西紅柿咬開一個小口,一吸整個西紅柿就抽癟了,那時的西紅柿汁水足,沙瓤籽大,皮薄肉厚。而現在的西紅柿不僅硬,口感也不好了。”

  史軍是中科院植物學博士,“玉米實驗室”創始人,《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風味人間》等多個紀錄片的科學顧問。他擅長把植物放在主動位置上思考問題,提出了“植物促成了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膚色變淺和糧食有關”“人類未來在植物手中”等諸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8月20日,記者聯系到了史軍,從西紅柿聊起,來看看他又有哪些新奇的觀點。

  西紅柿操縱了產業模式?

  西紅柿變了,沙瓤西紅柿減少,生產偏硬的西紅柿,這是人類自覺自發創造,還是植物在背后推動人類做出改變?

  史軍注意到,早在1994年,美國就已經有一種新的西紅柿品種“莎弗”上市,我國也於1997年培育出了“華番一號”。在西紅柿中導入的基因能夠抑制其體內部分特殊蛋白質的合成,從而關閉了降解細胞壁、讓果實軟化過程的“開關”,達到延遲西紅柿成熟時間的效果,讓西紅柿軟得更慢些。不過,因為口味上的一些劣勢,上述品種后來都淡出了消費者的視野。

  史軍認為,西紅柿的質地使得西紅柿產業變化,也讓我們對西紅柿的態度、情感發生轉變。人類對於植物的影響從來不是單向的。為種植作物,人類制造適合其生長的環境、根據它們的需要來研究肥料,看似是人類大權在握,可植物又何嘗不是時刻牽引著我們的走向呢?

  膚色變淺是因為糧食?

  植物除了影響我們的農作物發展以外,也改變了人類的膚色。為什麼說植物塑造了膚色?科學家發現在1.1萬∼1.9萬年之前歐洲人的皮膚才終於變白。在史軍的觀點裡,這件事的幕后導演是以小麥為首的糧食作物。

  史軍解釋,《科學》有論文把歐洲人膚色變白的時間定在5300∼6000年。這一時期,開始有了農業,是人類從獵人變為農民的時代。早期的農民看天吃飯,糧食收成不穩定且種類非常單一。在獵人們吃著燉山雞、烤野兔,品嘗野果子的時候,早期的農民隻能想辦法把麥子粒做得更好吃一點,以便能吃得下去。食物的單一化,特別是動物性食物的匱乏,導致早期農民極度缺乏維生素D。而人類隻要皮膚接觸陽光,就能生產出維生素D,而膚色越淺,對陽光越敏感,為了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人的身體自動做出調整,於是這些農民的膚色開始變得越來越淡。

  史軍說,植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小到膚色,大到家國安定、世界局勢變化。我們的食物、文字以及社會組織結構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們的經濟、貿易以及對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撐,甚至連我們的廚藝、長相都是由植物決定的。

  史軍把他的這些觀點都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植物塑造的人類史》,它以植物為關鍵因素,講述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從促使人類定居的小麥和水稻,到改變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牽動世界貿易神經的大豆,植物的力量如何在人類歷史上發揮作用?《植物塑造的人類史》一書用簡明易懂的方式做了回答。

  史軍說,在未來,人類和植物仍然是一個相互馴化和相互適應的過程,人類是植物生存的外在環境條件,而植物也是人類生存的條件。我們必須深入了解植物這個盟友,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大家都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了解植物,從植物身上汲取生命的智慧,去平等地看待這類特殊的生命。更好地與這些生命體和諧共處,珍惜一粥一飯,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情。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實習生 張麗蘋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